天府评论 >> 铿铿蜀音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四川篇】把文化盛宴调出“好滋味”
http://www.scol.com.cn(2016-1-22 7:58: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回眸“十二五”,改革激发文化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四川文化交出一份精彩答卷。(1月19日《四川日报》)

  文化常被比喻为精神食粮,诚如除夕夜的春晚,有之则“香甜”,失之则“无味”。回眸十二五,四川围绕文化发展,推出“改革套餐”、“产业大餐”、“惠民配餐”,犹如一场场饕餮盛宴,为百姓调出了文化生活的“好滋味”。

  文化建设事关群众福祉,一个爱民的政府,从不会忽视百姓的精神需求。因为幸福生活不仅包含“口福”,也包括“眼福、耳福”,而文化恰恰能带来视觉、听觉的享受,进而带来内心的愉悦。五年来,四川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景象,一部部好看的影视作品,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一次次惠民的文化活动,给人们带来了茶余饭后的视听享受,那声声喝彩、那张张笑脸、把阵阵欢乐,就是来自文化发展的“幸福感”。

  幸福感蕴含着政府的爱民情怀,也来自于文化的“供给侧改革”。五年来,四川文化体制改革成绩斐然,充分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一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勇立潮头,激活了四川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我们看到,改制后的院团生产活力显著增强,演出场次、营业收入和演员薪酬大幅增长。可见,离开了政府的“襁褓”,到市场上“找饭吃”,最终文艺院团引来了订单、提升了票房、增加了收入,正是这样的“改革套餐”,使文艺院团告别了“大锅饭”,却捧起了“新饭碗”。

  当然,文化体制改革受益的不仅是院团,从“试验田”到“丰收田”,带动了四川整体文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就像“两翼”,助力四川文化这只“凤凰”越飞越高。十二五以来,四川电影城市票房收入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0%以上,仅2015年对外文化贸易总额就突破7.24亿美元。数字是枯燥的,却是发展成果的最好展示,四川文化市场繁荣背后,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全面释放,是全省文化创造力的持续高涨,更是文化“产业大餐”日益丰盛的写照。

  的确,文化体制越改越活,带来的就是文化产业越做越强。诚然,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其增加值的占比,是衡量文化产业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五年来,四川坚持融合、转型、创新,省级文化集团优化重组,强强联合,川报、川视、川媒等大集团带大产业像“航母”一样乘风破浪,强劲远航。十二五期间,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高速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其强势表现在经济大盘中熠熠生辉。

  不可否认,文化创造了经济效益,但发展文化绝不仅仅是为了“钱途”,以惠民为目标的社会效益,才是文化发展的最大追求。对于这一点,四川立场非常鲜明,他们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五年间,四川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贯通,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成为基层一道靓丽风景;流动舞台车、大篷车,为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展开有益探索。可见,四川文化发展体现了公益性、便利性,体现了惠民、乐民,老百姓在一日三餐之余,来自文化的“惠民配餐”更是给人以“美味”的享受。

  好地方打造好文化,好文化调出“好滋味”。四川是一个文渊深、文脉广、文气足的好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又满足了百姓的文化“口味”。在这样的好地方,文化发展必将蒸蒸日上,也必将为百姓奉献出更多的文化“美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