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如何推进四川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http://www.scol.com.cn(2015-12-23 8:20:06)  四川日报    编辑:周帆
作者:骆玲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十三五”时期是四川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攻坚时期。这就要求实现以要素的高级化、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产业深化与升级,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这既符合现代产业演进规律,对于四川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战略选择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多,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物耗和能耗较高、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因此,如何以科技创新驱动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嫁接”或“裂变”,或者两种方法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新技术研发、生产流程改进、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孕育和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对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四川而言,面临更加繁重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重任务”,比较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是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高新化)放在首位,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良性互动。

  四川传统优势产业基础深厚,主导地位明显,已经形成四大万亿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汽车制造)和四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钒钛钢铁、油气化工、能源电力、现代中药)的发展态势。同时,全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含新能源汽车)销售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5.12%,新材料、新一代信息产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展望“十三五”,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积极培育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基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也是四川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意义同样重大,成效更加显著(投入产出比高),而且比较符合省情、区情。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发展的潜力和带动力更大,同时更容易实现。因此,以现有的优势产业为基础,细分行业,瞄准其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全球——全国——区域”三个层面进行比较、考量,“优中选优”,选择出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具有持续与独特竞争优势的拳头(尖子、重点、特色)产业,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业态创新等途径实现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这是现实可行的做法。

  新兴优势产业融合化发展

  四川是全国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和人才强省,拥有丰富的科教文化资源和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四川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腹心地带,发挥着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作用,是扩大内陆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纽带,欧亚大陆国际航空枢纽(天府国际机场)的打造、“蓉欧快铁”的开通,形成了日益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和便捷畅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等新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整合产业链高端资源,优化配置高级生产要素,“无中生有”,抢先发展高新技术密集、高级人才聚集和高附加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科技型服务业集群与总部经济区,促进高新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培育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后发优势的融合型产业增长极,也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四川应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发挥科技、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打造“轨道交通、核电建设、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型服务业,融合促进轨道交通、核电装备、航空与燃机等高端产业的提升发展。同时,围绕成都“时尚之都”、“设计之都”与“国际购物天堂”建设,打造国际时尚创意科技型服务业,融合带动服装纺织、鞋帽、珠宝、化妆品等制造业和会展、酒店等服务业的提升发展以及消费升级。

  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对策建议

  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从发展现状来看,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国内人口红利削减、土地价格上涨、税收优惠减少、环保压力加大、融资成本抬高、原材料价格飙升等因素的影响,倒逼四川主动应对国内外压力,采取“低位转移(或淘汰)、中位提升、高位渗透”的策略,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升级。

  以体制改革为龙头。充分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以及申报设立自贸区等政策机遇,始终以改革为龙头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探索上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切实解决科研工作与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工作间“两张皮”的现象,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释放“人才(创新)红利”。

  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引擎”,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跨越。如从产业政策、专项基金、土地利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提升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开发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要素配置方式创新;重点挖掘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税收贡献大、污染能耗少的龙头型企业。通过抓载体、抓管理、抓人才、抓企业,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以集群建设为主体。产业园区甚至专业城镇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生活性配套、生产性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配套状况决定着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速度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和园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此为鉴,四川要依托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经济区,优化优势产业生产力布局,整合产业发展载体,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与现代服务业交相辉映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化城镇。

  以区域协作为拓展。全球化经济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转移的步伐,区域协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四川实现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打造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川南经济区自贡——内江组合大都市和攀西“阳光经济带”(康养产业带),联合推进区域协调机制与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形成、培育区域共同市场和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分工、转移)梯度、构建以主要设施建设为基础的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和通信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融合发展为引领。首先,要以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融合促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发展机械仿生、生物芯片、光电一体化、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等新型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形成融合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促进产业内部以高新技术为纽带、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促成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信息(知识)经济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或第一产业各领域的设计、管理、经营等各环节全面深入地渗透,核心能力建设重点要放在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市场分析与产品创新、信息科技与电子商务、品牌经营与客户服务、营销渠道开发与现代物流管理等领域。再次,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促成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以生态产品生产使用、产品回收再利用为基本内容的新兴生态产业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绿色化含量,培育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大绿色产业”崛起。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