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配股到户是“扶”与“贫”对号入座
http://www.scol.com.cn(2015-12-1 7:39: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创新扶贫模式,用61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一座能“造血”的农业产业园——就在11月20日,罗江县慧觉镇龙王洞枣子扶贫产业园股份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以所有贫困户为股东成立专业合作社,经营扶贫产业园;将61万元扶贫资金按贫困人数划分股份,量化到每一位贫困户。(11月30日《四川日报》)

  扶贫是个组合词,分解开来是“扶”与“贫”两个字,只有二者“对号入座”,才能体现扶贫的针对性、精准性。由此而言,德阳市罗江县慧觉镇龙王村根据农户贫困程度分配股权,既是对扶贫资金的优化配置,也是“扶”与“贫”的对号入座,更是四川精准扶贫的创新缩影。

  对号入座体现了扶贫的精准性,而以前少数贫困地区之所以没能做到精准扶贫,就是因为“扶”与“贫”没有对号入座。以前,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地方将上级划拨的扶贫款“摊大饼”,以撒胡椒面的形式,分发给贫困户。这样,本来一个扶贫的“大蛋糕”,被每家每户一分,就变成了“小蛋糕”,贫困户如果想创业,这点本钱实在是“杯水车薪”,难以派上用场。与此不同的是,德阳市罗江县慧觉镇龙王村将上级划拨的61万元扶贫资金“组合”使用,以股份合作形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既避免了“均分蛋糕、杯水车薪”现象,也让“扶”与“贫”实现了对号入座。

  资金变成了“股份”,农民变成了“股东”。四川基层的这种创新做法,等于把扶贫资金从“杯水”变成一眼“活泉”,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后期收益。同样是一笔扶贫资金,61万如果分给个人,资金没有形成合力,贫困户势单力薄,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德阳市罗江县慧觉镇龙王村把61万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集中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园,形成108股股权,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实现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这就叫“合力致富”。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来短期扶贫模式带来的弊端,建立起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无疑是四川改革扶贫方式、实现“造血”式扶贫的一个缩影,更是把扶贫资金由“不可再生资源”变成“可再生资源”的成功实践。

  人体之于血,犹如植物之于水,须臾不可或缺。给贫困户“输血”,只能帮其解决暂时之需,教他“造血”的方法,则可以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以前,各级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小,资金大多分散发放到各个贫困户,贫困人员拿到扶贫资金后,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财观念,没多少日子就花完了。发放贫困资金,只能解百姓的一时之困,不能成为长久之策。从这一点讲,四川把扶贫资金变农民股金的方式,解决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散、“一次性”使用效益低的问题,给贫困群众带来一条持续生财之道,正是强化了扶贫的“造血”功能,使扶贫资金成了“摇钱树”、“下蛋鸡”。

  当然,扶贫资金虽是“摇钱树”、“下蛋鸡”,但也不能搞平均主义,应该根据农户的贫困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配。我们看到:德阳市罗江县慧觉镇龙王村按照贫困程度分为两个等级,贫困程度较重的按照每人1.5股计算,贫困程度较轻的按每人1股计算,按照股权系数进行分红。这样,就等于在扶贫资金使用上“量体裁衣”,体现了因人制宜、供需匹配、适得其所,使扶贫之水精准“滴灌”到每个户、每个人,让扶贫对象既能通过股权分配“共饮”,又能通过股份分红“解渴”,精准扶贫理念被诠释得泾渭分明。

  配股到户体现创新探索,“对号入座”彰显扶贫精准。当今四川已进入精准扶贫时代,就让我们借鉴基层创新经验,通过“对号入座”提高扶贫的精准度,让扶贫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