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http://www.scol.com.cn(2015-10-21 8:30:20)  四川日报    编辑:周帆
作者:何文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都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那些有着良好生态资源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应把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要围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协调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消除贫困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越高。只有抓好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绿水青山。只有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虽然任务不同,但是二者目标一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和契合性。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标指向,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精准扶贫解决的是社会中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往往是阻碍贫困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因。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从实践来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相结合的策略,关键是要找到市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需求,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着力点。无论是精准扶贫“造血功能”的建设,还是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认可和实现。从发展的趋势看,市场需求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生态和环保。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找准扶贫攻坚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局面。

  加强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扶贫对象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饮水、道路等贫困群体最关心的问题,加强群众受益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自然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清洁等生态综合治理措施,使贫困群体既享受到扶贫的效果,也美化了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生态为重点的产业开发。要在发展粮油、蔬菜、畜禽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生态特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加大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科技兴农力度。要把生态产业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强对贫困农民扶贫技能培训,调动贫困农民利用生态建设增收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种养观念,推广生态农业科技,实行生态种养,以科技服务促进贫困农民增产增收。

  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机制建设。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产业信用品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既要激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坚定“守住绿水青山”的信心和决心,也要防止出现因环境保护而跟不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守着绿水青山“饿饭”的尴尬局面,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作者系长宁县委书记)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