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禁烧秸秆不能“一把火”了之
http://www.scol.com.cn(2015-10-9 7:42:5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知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进入秋收农忙以来,因秸秆禁烧不力,河南周口市太康县被省政府约谈。随后,周口市政府对太康县作出通报,给予该县先期经济处罚2000万元。与此同时,周口硬起手腕整治焚烧秸秆:再发现一把火,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地免职!(10月8日《大河报》)  

  虽然公众一直希望制度对官员有强硬的管理监督手段,决不纵容姑息,但当真的看到“领导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时,还是会结合实际看待相关措施的客观公正性。上升到理论层面,假如制度对官员的管理监督,松紧度仅凭长官意志,也未必是正常的官场生态。对河南周口的“再发现一把火,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就地免职”,就让人觉得是领导生气后的一句狠话,类似于被老师家访后的家长,对孩子说出了学习成绩再跟不上就打死你差不多。  

  如果禁烧秸秆简单到领导一发火,田间就熄火,那么,相关领导当即就可以免职了——连一件说办就能办成的事,还要拖到被省政府约谈,还要这样的官员干嘛?或许焚烧秸秆与当前的治霾大计联系在一起,对其的治理才提到这样的高度,但是,焚烧秸秆也是有着现实原因的,并非仅仅是农民偷懒,更不是闹着玩的。  

  在若干年前,秸秆是上好的牲口饲料,也是生活必需的燃料,为何现在变成了累赘?在节能环保的理念中,变废为宝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怎么会出现“变宝为废”的焚烧秸秆?尽管这个问题用生产和生活实践很容易解释,但是,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怎么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未雨绸缪?据说,有些品牌饮料的销售量,都以绕地球几圈来形容了,为何饮料空瓶还成了拾荒者抢手的废品,没有在出路上成为难题?就是因为有着废物利用的后路。  

  那么,对于已经成了突出问题的秸秆,相关部门有没有详细了解农民遇到的困难?有没有在如何处理秸秆的问题上,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种植成本上的分析?有没有尝试着对已经成为“废物”的秸秆,进行再生利用?很明显,农民舍得将其一把火烧掉,或是完全没有利用价值,或是在运输和储存上得不偿失。这就在秸秆的烧与不烧之间,涉及到农民的经济利益。假如能把对焚烧秸秆的强硬“灭火”,通过政府的力量变成再生资源,岂不是皆大欢喜?实际上,对秸秆的再生利用也早有报道,秸秆中丰富的纤维组织,经过深加工可以制造出代替实木的的建材。  

  尽管在“一把火”就地免职的强硬手腕下,秸秆禁烧会有一定起色。但是,这种对相关官员的强硬措施,必然会化作相关官员对农民的毫不留情。不少权力行为已经证明,用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去对付没有合理善后的问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再说,现在有多少群众会为干部丢官心疼?而一个确实为禁烧秸秆已经尽心尽力的干部,如果就因为哪里冒出了一把火就前功尽弃、革职丢官,那么,就如网友对此的戏虐:“如果对你们的镇长不满意,赶紧烧”。  

  总之,领导一生气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问题,相反,倒是暴露出一系列其他问题。当然,“灭火”是当务之急,但希望领导的火气消停后,能够从长计议,摸索出一个如何让农民舍不得焚烧秸秆的双赢妙计。(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