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媒体观察 >> 正文
“微信乞丐”自我炒作催生另类道德绑架
http://www.scol.com.cn(2015-9-28 8:33:52)  光明网    编辑:盛飞
作者:杨朝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浙江金华市姑娘“小猫”,最近爱上了一个在朋友圈里挺火的小游戏:你给我发个微信红包,我会把红包截图发到朋友圈,并说明你是谁,我们什么关系,我对你什么看法或感觉。这个让“小猫”开心的小游戏,却在朋友圈里引来非议,已经有网友给像“小猫”这样的人冠了个称号,叫“微信乞丐”。(9月22日《钱江晚报》)

  在理想的图景里,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是一个区别与家庭生活和工作场所的“第三空间”,是一个发展非功利性社会关系的场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微信朋友圈却频频上演“变形记”。不论是代购广告,还是拉票,抑或“微信乞丐”,微信朋友圈犹如一个网络公地,不可避免会遭遇过度开发和利用,甚至竭泽而渔。

  不同的人们对同一件事情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在需求上也会存在着差异性。有的人将“要红包”看成一个好玩的游戏,有的人却将其视为一种有失体面和尊严的行为;有的人乐此不疲,有的人却深恶痛绝。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微信乞丐”引发争论的背后,说到底就是不同社会心态的交锋。

  和真实乞丐面向陌生人漫天撒网不同,“微信乞丐”主要针对熟人网络;真实乞丐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甚至致富的手段,“微信乞丐”却将其视为庸常生活的一种调剂和加强社会互动的一种办法。只不过,一旦游戏超越了边界,一旦情感互动走调、变味,微信就会沦为一个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舞台,成为某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

  不论是坑骗型,还是攀感情型,抑或节日型,“微信乞丐”为了达到目标,可谓花样迭出。“微信乞丐”之所以招人反感,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道德绑架”。给不给红包、给多少红包成为衡量两人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标尺,让对方进退两难。这种将情感关系工具化、利益化的做法,是对以社会信任为核心的微信朋友圈的极大损伤。

  微信朋友圈的吸引力,在于其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的精神家园,给人们疲惫的身体和压抑的情感一个安放的平台。“微信乞丐”不仅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让他人利益受损,还将微信朋友圈视为一个炫耀的工具,将“要红包”的成果刷屏——这不仅干扰了他人的微信朋友圈,也会引发他人的不满甚至厌恶。

  著名社会学家夏学銮指出,“炒作”源于寂寞,当人的三种需要——包容、情感、控制得不到满足就寂寞,寂寞的人最容易炒作。炒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即使引起社会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辞。这一切,被“微信乞丐”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吸引眼球,为了赢得社会认同,“微信乞丐”剑走偏锋,确实需要反思和自律。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