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评四川 >> 正文
“揣着金饭碗”的村小何以去“讨口”?
http://www.scol.com.cn(2015-9-21 14:29:3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徐甫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连日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寨坪村多位村民,先后拨打华西热线反映,当地有80多名小学生因教学楼成危房,被迫借用农房上课。而早在六年前,就有爱心企业捐赠60万元用于建校,却因种种原因搁置至今。(9月21日《华西都市报》)

  寨坪村的奇特之处有三:一是小小的村却拥有两所村小;二是两所村小今春开学前同时被鉴定为危房;三是早在六年前就有企业捐赠60万元,而并非无钱可建。显然,正是这公众看不懂的诸多乱象,让80多名孩子不得不“揣着金饭碗讨口”,借用农舍上课,使用猪圈厕所,让人好不心疼。

  在公众看来,之所以校舍成危房,让学生挤农舍,肯定是穷困所致。但这次可就看走眼了:两所村小中的农中小学,为村民们97年集资修建,而另一所寨坪村小则是政府距之4年后投资完成。很明显,能够同时拥有两所小学的村子,断然与穷扯不上干系。此外,如需修建学校,纵使前述资金来源不足,企业捐赠的60万元也可补足。何况当地县教育局亦多次表示了投入的意愿。可见,在村小校舍的修建上,钱,明显不是问题。

  排除了钱的因素,问题显然出在人身上,记者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重建校舍,村民不持异议,但在如何修的问题上,却互不相让:原集资建校的村民主张修复农中小学;部分村民坚持修复寨坪村小;而另有村民则建议择址新建。正是这无休止的争吵,致村镇干部无计可施,从而让60万巨款“睡大觉”达六年之久。

  显然,造成孩子们无教室上课的原因,不是天灾,也不是贫穷,而是“内斗”:也不知是沿自祖辈的矛盾?还是源于集资建校时产生的纷争?或者两者兼之?估摸这矛盾够深,不然当地政府也用不着再修一所村小,60万捐赠款更加不会搁置至今了。由于媒体并未透露更多的内情,笔者也不好随意揣摩。不过,因为父辈的私怨,而让孩子们遭罪,不知村民们是否心安?

  而当地村镇的做法更让笔者看不懂:从表象上看,你们似乎很尊重民意,也显得很民主。可这代价似也太大了点。因为你们旷日持久、且宽泛得有点过了头的“民主”,让村小分为两处,“各唱各的调”;让捐赠巨款“沉睡”六年,爱心人士一再失望;让两所村小成危房,猪圈变厕所,孩子们无处安放;让重建校舍了了无期,孩子们望眼欲穿。或许缘于你们的“民主”,没有得罪村民中的任何一方,但却深深的伤害了那些无辜的孩子,伤害了农村教育,难道不是这样吗?

  或许你们会以所谓“村民自治”来掩饰,但“村民自治”会拒绝他们的孩子有学可上吗?会反对村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吗?诚然,村民之间的矛盾,议而不决的方案,会干扰建校的进展,但俗话说,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自2009年善款到位,整整六年,何以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进展?“村民自治”并不意味着村镇就可以无所作为,只是对其“作为”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已。试问,你们的工作用“心”做了吗?做到位了吗?笔者以为,尽管此事显露村民结怨已久,但就村民之间从未械斗、只是意见不合这一点来看,其恩怨并非解不开的“死结”,只是“火候”不到罢了。

  俗话说的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显然,当地村镇是否作为,作为是否到位,应该是新校舍何时重建、孩子们何时回校上课的关键。双沙镇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重地,毛泽东、朱德曾在这里发布了著名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并拟定了二渡赤水作战计划。如此红色摇篮,岂可亵渎之。期待当地有关部门及时介入,督促村镇干部深入村子,化解矛盾,调解争端,一统规划,让重建的新校舍早日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