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阿坝”:一个街道的蜕变

http://www.scol.com.cn2015-9-10 7:45:5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可圈可点
  9月4日上午10点,“全国民族自治州成就展系列活动——美丽阿坝?相约北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就展开幕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这是我州首次在首都北京的精彩亮相,也是我州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开放力度,走向全国、全世界的一次有益尝试,标志着我州正在用开阔的视野、铿锵有力的脚步,走向更加宽广的舞台。(四川新闻网9月7日)

  “美丽阿坝 相约北京”,虽然短短八个字,但对于阿坝各族人民,尤其是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富饶繁华、从偏远闭塞到开阔包容、从等靠要守到丰衣足食的阿坝人民来说,简单的几个字却是对那一段艰辛历程的深刻记忆,对当下美好新生活真实写照。

  阿坝是藏区、是羌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美”是纯粹质朴、是多元融合、是不吝开放、是热情大方,这里的“美”更是勤劳勇敢、是不畏艰苦、是感恩进取、是真诚不伪,这样的“阿坝之美”在今天的北京更加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和真诚,展现着她的发展、变化、壮大之后更加现代化的美,也在首都伸出双手热忱欢迎各族人民。

  对阿坝的群众来说,阿坝的美丽和成就不是简单的数字、不是长篇的文章、也无需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变化、只是一个城市的成长,一条街道的转变足以说明一切。

  笔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阿坝80后,虽然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并没有经历那些艰辛而多磨的年代,但在笔者的记忆中,出生成长的这个小县城也伴随着笔者的青春年少,长大成人,甚至是将来的成家立业和苍老病衰。

  90年代,笔者是无忧无虑的小学生。从家到学校不到10分钟的路程,虽然是在“城市”里,但那条通往学校的“街道”和农田边的田坎差不多,且不说干净整洁如何,只说那杨灰吐尘的景象,尤其是雨天化尘为泥的无奈,就足以叫人抓狂,每每走在上学回家的路上必定是一生的泥泞,更不用说街道边杂乱的商铺和民居、随意堆积的垃圾和弃物。

  印象中这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在笔者的中学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六棱形的水泥方砖直接铺在泥土上,道路也变得整洁干净了不少。没有了泥泞敷身烦恼,笔者和小伙伴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游戏”:雨天过后,小伙伴总是趁着别人不注意,用力一脚踩在松动的六棱方砖上,方砖之间的缝隙里就会飙出一股污水,溅在身上就是一块污渍,小伙伴们戏称为“踩地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样能够玩“踩地雷”游戏的方砖也不见了,街道变成了柏油路,黑黑的沥青,软软的,太阳一晒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车子走在上面也是软绵绵的,美观了不少,但不时就是东一个坑、西一个洞,安全事故也增长了不少。

  及至现在,那不长的街道早已化身硬化水泥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旁也是高大的杨树和绿化带中的花红柳绿,再也没有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焦虑,小城中的人们也更加精神饱满、朝气昂扬,小城的生活亦是宁静中不乏欢乐的色彩、简单中日趋现代和科学。

  笔者想,这样变身不断的县城小街道还有着无数条,而它也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阿坝发展壮大、蜕变的美丽缩影。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