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留守少年为什么敢称老师是 “淘汰产品”
http://www.scol.com.cn(2015-8-21 9:27:3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周明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深入到中国西部农业县芥县最为偏远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云乡学校,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踪。调查发现,农村教师收入差、地位低,令其在少年学生面前备受质疑。留守少年直接称老师为“淘汰产品”。

  在城市或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家庭和社会的耳濡目染之下,尊师重教尚能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意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也相对能深入人心。不过,在一些中西部偏远地区,由于父母流动性较强的原因,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孩子不再将老师的权威看作神圣不可挑战的对象,也不大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便有令人瞠目的句子:“他们算什么呢?……只有在我们面前装装权威耍耍威风而已。我敢保证:在他们那批同龄人中,我们老师绝对是成绩最烂的差学生,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到农村学校里来当老师。”

  不仅是在边远山乡的三尺讲台上坚守的老师看着齿冷,就是我们这些身处大都市的大人们,也为之一震。吃惊之后再回望周遭,其实没啥想不通的,如今中国乡间少年对自己老师的不屑,甚至是严重鄙夷,恰是现实社会的真实投影。居于边穷地区的留守少年,由于天然少却了来自父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一定要尊重老师,用知识改变命运,最后考上一流大学,从此成为飞出山沟沟的金凤凰……”,他们变成一个极易挑战权威的“狼孩”,成为一名冲在“反学校”“反说教”前沿阵地的稚嫩的斗士。

  所以,表面上看留守少年“反学校”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无用论”的又一次演绎,实则是我们教育资源布局不公带给社会的一种旧伤新痛。据媒体报道的一份报告显示,65.7%的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变为330.45万,流失人数142.5万,流失率达30%多。在那里当教师,不仅收入低,而且极易成光棍,凄苦落单,只能面壁自吟。大量孩子在乡村,但大量的教师却不愿下去,也留不住。若身体下去,心未跟上,最后也就“教不好”……这样的现实早就映照了我们社会多年,更是乡村教育的短板。不过,我们似乎仍然只是停留在“认识深刻”的层面,补齐短板的政策措施一直未出现。

  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而优质教育平等权是最大的民生,制度最大限度地虑及农村这一层面,并予以倾斜,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智识归位。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能变换骨相。”千百年来,国人对此的感受不可谓不深。今天留守少年发出的“反学校”的叛逆之声,虽然有些刺耳,却是一种原生态之声,它是一种鞭策和警醒。教育深改也好,教育现代化也罢,如果离开了中国农村教育,谈论成效均是一种奢侈。

  基于此,我们要尽快扭转教育的“马太效应”,特别需要加大边远山乡的农村教育的智力与财力的投入,用良性机制和有竞争力的待遇留住乡村教师,从而把农村娃拉到正确的读书学习的轨道上。需要首先布设好教育资源总体平衡的制度体系,疏通农村娃上行通道上的各种淤塞。需要充分意识到,这样的步伐必须加快,容不得半点迟疑。唯如此,才能让“知识改变命运”从理想照进现实,并始终熠熠生辉。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