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抱团协同 构建川渝竞合新机制
http://www.scol.com.cn(2015-7-8 8:14:25)  四川日报    编辑:周帆
作者:杨继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川渝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联系紧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区域早已存在。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的情感纽带。川渝地区文化根源可追溯到3000—4000年以前。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了巴蜀文化,在两地甚至全国都知名的川军、川戏、川菜等,是多年来根植且发源于两地的精品。两地语言相仿,亲情、血缘关系亲密,文化密不可分,这种文化与历史渊源的兄弟情结的比较优势远远大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推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川渝两地的合作潜力巨大,抱团协同、构建新型的竞合机制,无疑是川渝两地将“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节点优势质变为重要支点的必然选择。笔者以为,川渝在“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节点”只是经济地理概念,而真正成为“支点”才是战略地位的概念。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成功合作模式,将为推动川渝双向合作迈向新的阶段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如何打破川渝地区在行政体制、发展规制上的障碍和梗阻,以便捷的交通和物联网系统,按照经济区和市场机制的指向来配置资源,使各种要素和资源在大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形成优势互补、共享或叠加效应,组织起分散的经济活动,激发潜在的经济活力,推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实现立体化、网络化、便捷化互通

  国务院颁布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打造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是长江经济带规划中将重点打造的城际交通城市群。成渝在“双核五带”的经济架构基础上,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重庆的主城区、成都、遂宁、南充等10余个区域和城市分别位于该轴线的中轴和周围,共同构成了川渝地区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

  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川渝两地应该进一步联手,围绕该规划,深入打造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以正在建设的成渝客运专线为成渝城市群的运输主轴)、放射状(两地由多条铁路、高速公路串联,形成‘新干线’效应)”的城际交通网络。着力提升两地交通的开放化程度,着力构建以铁路、水运为骨干,公路为基础,“铁、公、水、空”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川渝立体化、网络化、便捷化的互通链接,消除两地在交通上的瓶颈与梗阻。

  着力构建对外开放的战略同盟

  川渝在对外开放上,不要鹬蚌相争,应该消除内部摩擦和广度竞争,要在海关、经贸合作、领馆设立、国际航线、国际铁路班列等重大开放事项上高度协同,着力构建一致对外的战略同盟,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以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加强与欧亚地区的合作。

  同为西部省区市的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川渝要利用与广西是近邻的比较优势,联手加强与广西合作,以此向南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打造西南、中南地区面向东盟区域开放发展的战略新支点。同时,川渝还要利用与云南是近邻的比较优势,联手加强与云南的合作,发挥好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共同推进与西藏的合作,加强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改善川渝之间的中间“塌陷”现象

  川渝地区与发达地区特别是与中心城市相比,虽然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但中小城镇在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处于劣势。与全国部分区域一样,成都和重庆过去在很长时间内,吸引了来自周边的大量资源要素,并形成了川渝中间地带的“塌陷地带”。但由于两个城市更趋向于离心发展,并未有效辐射和带动区域内的城镇,如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四川中部一带呈现较明显的中部地区“塌陷”和经济低谷现象,区域间出现发展不平衡,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作为川渝地区的重要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在巩固其“双核”优势的同时,要不断破解中间塌陷带困境:第一,促使成渝两地“双核”演化为“增长轴”。在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中,应进一步建立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互通机制、人才交流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破除体制壁垒,彻底打破区域限制,做好成渝两地利益均分,促进各地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和塌陷带的崛起,避免重庆市和成都市在发展中出现“马太效应”。第二,力求突破城市发展中传统的行政区局限。通过发展“成渝走廊联盟”机制,将地域毗邻的川渝走廊城市纳入综合规划,发挥各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合作,逐步将“塌陷区”隆起。第三,可效仿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川渝走廊城市的协调机构,完善双方合作机制,在更大范围形成“同城效应”。

  构建“成渝西昆贵经济圈”

  在“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成都具备向西、向南、向东三方向开发开放的强劲拓展实力,在市场与资源配置上与周边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大城市具有相当程度的联系。西安、昆明和贵阳作为与四川接壤省份的首府,分别处在“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节点上,特别是在高铁时代,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充分利用重庆和成都的辐射作用,扩大整合协同范围,建立“成渝西昆贵经济圈”,可能会更好地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互联互通,使川渝之间更有竞合的内生力。

  所以,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四川应充分发挥成都作为首位城市的功能,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利用好自身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基础,打造内陆型经济开放高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成渝两地应共同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链接好西安、昆明和贵阳等城市,把“龙尾”摆起来。长江经济带的“龙尾”一旦活起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势必协同舞动中国内陆经济,进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

  构建全面协同的制度安排

  川渝地区要真正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必须围绕“成渝两中心、多侧翼”的框架,构建全面协同的制度安排。所谓“中心”,是指成都市和重庆主城区,“多侧翼”则分别是指成德绵高新技术带、川南城市群、重庆北部新区、重庆渝北城市群等。对于成都市以及重庆主城区“中心”地带而言,应继续通过提升经济总量、升级产业结构来凸显其“极核”功能。真正实现“成渝两中心、多侧翼”的框架,制度安排至关重要。两地应以城市群经济联系为纽带,调整空间布局和破除行政分割,促进整体联动和协调配合。两地都在发展中提出建立西部经济增长极的目标,但应淡化并抛开“西部中心”的无谓争论,而是建立区域资源共享、经济合作共赢的理念,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网络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各中等城市也要抛开区域“中心”论,当好“接力手”。

  川渝两地政府部门应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资源配置模式,按照比较成本学所指向的比较优势,构建跨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制度框架,健全促进产业协调的对话机制、搭建投资互动平台、产业协调发展要素市场平台。引导区域间良性、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限制保护性的竞争,促进两地市场统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川渝两地政府可选择官方合作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定期轮换地点召开高层领导联席会议实行高层领导对话,探索实施两地区域利益补偿机制,让川渝协同的各方都能共享合作的收益。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