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被贷款”事件上演一场信用危机
http://www.scol.com.cn(2015-7-14 7:57:2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王坤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的很多农民发现,自己莫名其妙背上了贷款且逾期未还,贷款银行是天镇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消息传开后,很多人因为担心自己遭遇同样的事情,纷纷到当地人民银行排队查询。近日,记者调查得知,银监部门已经责成天镇县信用联社自查,当地警方表示,已有50多人因“被贷款”前去报案,但尚未立案。(7月13日《京华时报》)

  因为“被贷款”而引发纠纷,或者走上司法程序的案例时有发生,舆论也一直在关注。有从事过银行工作的人坦言:“被贷款”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成了某些银行系统内部少有的“潜规则”。只不过,从先前曝光的“被贷款”案件数量来看,毕竟个案居多,因此可以算是偶然因素,但像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众多农民集体“躺枪”的情况,又实属罕见。从未申请却“被贷款”,怎么就无端成了“信用危机”的受害者?这冤屈实在来得突然,任谁也很难想通。

  有人针对“被贷款”事件做过调查,我们不妨再次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些和银行关系不错的当地企业或商人,因为资金短缺而急需贷款,但他们之前已有多笔贷款、或者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再次申请办理贷款时难免受阻,此为“买家”。然而,更为巧合的是,银行每年都有一定的放贷任务,他们为了追求业绩,成了最大的“卖家”。在这种模式下,“买卖”双方需求不谋而合,于是就出现了暗箱操作,银行挑选一个信用好、信得过的客户达成“买卖”协议,于是“被贷款”一事也就水到渠成。退一步讲,银行走这步棋可谓是兵行险招,如果实际借款人讲究诚信,如期还款,可能还会“神不知鬼不觉”;相反,如果实际借款方因为不诚信或无力偿还,最终导致“东窗事发”,便会引火烧身。

  当然,受害农民“被贷款”的真正原由,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都在期待官方的进一步拆解。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如果“被贷款”确认属实,当地信用社工作人员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之所以敢于大规模作弊,很大程度上还是心存侥幸。或许,他们把作弊对象选择为本地农民,正是看重了农民的诚实与善良,如果不是有人主动申请信贷时得知已“被贷款”,众人受骗的“真相”恐怕一时还难以揭穿。

  人心同然,“被贷款”这事无论摊上了谁,也会一肚子窝火。受害群众要消除心中的困惑,或者请求相关部门讨个说法,是人之常情,更是正义之举。只可惜,银行在受理群众的申请信贷查询时,不但未开启绿色通道,其制度约束似乎还有些严苛,单是预约排号的时间,就会让部分群众心里消受煎熬。同时,当地公安局因为不够立案标准一直未能立案,显而易见,群众维权之路的确很艰辛。然而,作为本地信用社,才是办理贷款业务的责任主体,“被贷款”事件的个中原由,是非曲直,谁最有发言权,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当地银监局面对记者到访,仅以信用社主任被免、已通知自查或需要公安机关处理为由,并不透露过多细节,委实让人心生疑虑。回避终究不能解决问题,当地信用社只有以主动的姿态接受群众来访,给群众一个合理交待,才是职责使然、义务所在。

  可见,群众无端“被贷款”,又遭遇投诉结果“下落不明”,这才是最可怕的信任危机。常言道,真金不怕火来炼。其实,要查明“被贷款”事件真相并不难,可以核对签字,也可以调取摄像记录,只需把贷款资料进行复查确认,是黑是白便一目了然。当客户把所有诚信交给银行,而很行又如何向客户保证他们的诚信?这才是公众急需知晓的答案。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