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川报评论 >> 正文
竭力将百姓哭声转变为笑声
http://www.scol.com.cn(2015-6-25 8:12:14)  四川日报    编辑:周帆
作者:周明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日前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席话生动恳切、质感朴素、发人深思。深刻体现我们党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价值信守,贯穿着浓厚的百姓情怀百姓心,细致入微地道出如何把崇高的价值理念落细、落小、落实于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生改善,则民富民乐,则民心凝聚。“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均说明了一个官员若心中无百姓,未充分悟透百姓的“笑与哭”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无颜也无资格继续为官。

  其实,百姓的哭声响起之前,往往先有骂声。骂声和哭声之间有一条因果链。少数官员,在苗头性问题显现之时,不以为然,最后往往引起百姓忧虑甚至骂声。在很多情况下,此时此刻,只要官员能闻“骂”起舞,采取有效措施,问题就可能解决在萌芽之初。遗憾的是,有些人对待这类批评之声,采取对立态度,恶语相向,甚至还挟持权力找借口报复骂了几句的人。其结果,是百姓反映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及至由一个“哭声”演变成一片“哭声”。

  这方面不缺案例,尤其在安全生产领域,时有曝光。当有百姓反映和举报安全隐患时,个别官员总认为百姓是找茬挑刺,冷脸相对,最后却酿成安全事故。日前,安徽一名拆迁户哭诉并追问拆迁手续,到现场指挥强拆的干部,却双手叉腰、大笑着说:“正在办,你们不服可告政府。”百姓在失声痛哭,有的干部却仍能发笑,这显然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背离,并未将百姓的真实哭声及时转化为改正或改善政策和服务的一声鞭策。

  百姓的“笑声与哭声”是一张试纸,可以真实测量出一些政策和服务是否与百姓同脉共振。对于掌握公权力的官员来说,尤需铭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作为不断升级自身服务水平的不竭动力,自觉让每一项政策和每一次服务都能经受得起百姓的检验。权力将公共政策的拟制与推行的资源抓在手里,在某种程度上说,“拿捏着一个人的生活与选择”。那么,权力就理当对此心怀敬畏,要慎微、慎独、慎始、慎终,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有时,即便百姓人家中仅一人在哭,也应引起为官者的警觉。

  欧阳修曾说过,“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和为民服务考虑得周密体贴。要让公共管理和服务深入民心,就得充分让百姓成为我们的每一项政策的“评审官”。有人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换言之,只有当百姓闻而展颜,才说明我们的政策是对的,可以执行下去;如果百姓看到政策感到齿寒,伤心而哭,那么我们就该闻哭而动,及时改正错误或纠偏,尽快让百姓破涕而笑。

  校正越及时,越能掌握主动。新形势下,怎样让自己的百姓情怀更深厚,使所有的奋斗和工作都贴近、对接于百姓的现实所需,是各级干部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答好此题,需要各级干部用身板架起同心桥,用脚板走出鱼水情,用真心收获民心……竭力变百姓的哭声为笑声,变干部辛苦指数为百姓幸福指数,变百姓登门为干部上门,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如此长期坚守,就一定会奏响一曲曲美妙动人的“官民和谐”乐章。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