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理论思考 >> 正文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
http://www.scol.com.cn(2015-4-8 8:14:52)  四川日报  
作者:刘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辑:周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经济形势发展展望

  编者按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伟教授在成都金沙讲坛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经济形势发展展望》为题,就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出现的新失衡及其原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政策的新态度和发展方式的新转变等内容做了一场精彩演讲。本报今天摘要刊出部分演讲内容,意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常态、理解当前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

  新变化

  □刘伟

  所谓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条件,约束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这使得中国的经济运行和过去相比有了一系列新特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就是经济增长进入新起点,然后发生了新变化。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们从基础规模来看,GDP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去年超过60万亿人民币,前年是56.88万亿,超过60万亿,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就提高了26倍。预测一下,大体上占全球GDP比重的12.8%,接近13%,排在世界第二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总量占全球GDP比重1.8%,排在当时世界第10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克服了贫困进入温饱,然后又跨越了温饱,现在到了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阶段。

  这个阶段,国家基础发展条件会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方面,一个是市场方面。生产方面变化我们指的是总供给,生产条件,生产能力,竞争力,生产优势等等发生了变化;市场变化就是总需求变化,市场销售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等等。从生产供给方面来看,过去穷的时候我们国家在生产方面最主要的竞争力是各种生产要素便宜,劳动力便宜,工资低,土地便宜,原材料便宜,环境要素也没有人追究你,另外还有一个技术进步的成本低,当时我们国家在技术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大,所以在初期发展的时候,技术进步基本方式就是简单模仿,成本最低投入最小,见效最快。到了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阶段,人工成本,劳动工资,社会福利,保障成本大幅度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越来越少,要价越来越贵,人口红利相对消失,人口红利窗口开始关闭。另外有一个自然要素,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等,伴随着资源扩张、需求量增大这些价格都在上升。第三是环境因素,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第四个方面是技术进步成本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生产成本提高,客观上要求我们国家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在经济增长方面要发生改变。

  再看需求变化。过去相对贫穷的时候,市场条件的特点是需求膨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投资饥渴,消费膨胀,所以厂家只关心如何扩大生产,根本不用担心如何销售,因此当时发达国家企业家非常羡慕我们,因为我们的企业家不用关心生产之外、工厂之外市场的变化,很踏实。但是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情况会发生逆转,处理不好很可能从需求膨胀转化为需求疲软。

  按说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了,购买力增强了,消费力应该上升,问题关键是在国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是不是合理?如果国民收入两极分化,大量的钱给了少数人,少数人不花钱,或占比重很少,大多数人积累了贫困,收入增长迟缓,他们想消费但没有钱。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问题不仅影响平等,同时影响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新起点上,社会发展的经济约束条件,无论是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国家经济增长自然会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这就使得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和过去比较有一个突出特点,我把它概括为四期叠加。第一,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甚至更加低中速增长换挡期。第二就是高速发展之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第三,2008年后,我们反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此一大堆投资项目资金投出去了,当时为了应对危机,这些措施是必要的,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很多项目论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甚至竞争性普遍缺乏,现在进入经济增长后期,当时反金融危机的时候扩大形成的垃圾项目,形成的一些泡沫就要挤掉,所以我们现在进入了反金融危机之后的消化期。第四,就是中国经济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的复苏期,这种复苏过程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中国经济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机遇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梦。中国梦是新的历史机会。所谓中国梦,我理解核心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目标,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另一个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即我们通过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道路来实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后,就是2020年我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二个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0周年前后,就是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和目标。

  中国人离现代化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经过这么多代人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就是刚才讲的新起点,在这个新起点上,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梦,大概是这样。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机会。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历史机遇,不错过这个历史机遇,就可以在这代人当中把梦想变成现实。

  有机会就有挑战,机会再大是一个可能性,不是必然,要变成现实需经过很多努力,要应对各种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句话,那就是如何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无论生产还是市场方面,要求你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如果你发展方式不转变,你还是过去传统发展方式,就不能适应新变化,你的经济就很难有持续发展能力,你就会丧失竞争力。这种情况我们叫做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概括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这些国家发生问题的年代不同,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但是根本原因一致,就是他们不适应上中等收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变化,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所以经济不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成长性,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这个阶段,然后各种矛盾不断积累。

  我们国家现在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我们一方面面临一个空前机会,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崭新挑战,所有变化,所有威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都存在,所以说中国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大话,但却是一句大实话。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走到现在30多年,宏观经济失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8年,绝大部分时间,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是需求膨胀,供给不足。短缺经济,盖房子、修桥梁搞建设要排队,等着计划逐年安排,居民消费买商品要排队,因为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下中国宏观经济要防止的最主要矛盾是什么,是防止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整个社会对于通货膨胀预期值或者担心程度非常高,稍有风吹草动老百姓就去抢购。改革开放到现在37年,发生了几次大抢购,都是发生在1998年之前。虽然每一次抢购具体原因不同,但是根本原因就一个,就是那是一个短缺年代。在那个阶段中国宏观政策长期紧缩。

  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10月,宏观经济失衡主要威胁是需求疲软,尤其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有出口支持还可以得到缓解,但是恰恰在这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先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样使得出口受到严重挫折,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金融危机,出口受挫交织在一起,主要问题是需求疲软,带来经济增长乏力,因此市场萧条,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攀升。这迫使我们1998年采取扩张性政策,一改过去长期紧缩态势,开始采取扩大内需刺激政策。

  从2010年10月以来到现在,中国经济进入第三个阶段,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叫做既有通货膨胀的巨大威胁,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风险,我们叫做双重风险并存。这两个问题同时发生,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所要求的宏观政策在方向上恰恰是相反。你要解决通胀就需要你采取紧缩政策,把流通货币控制住,可一旦紧缩意味着经济不景气,意味着失业上升。你要遏制经济下行,要保就业、稳增长,就得搞扩张,要刺激需求,活跃市场,你一搞扩张在刺激需求的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就会增大,麻烦就在这里。西方发达国家上个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滞胀,我们没有用滞胀这个词,我们用双重风险的表述,但是实际内容是一回事。

  这就是新阶段新常态下经济遇到的新失衡。我们这次面临的通货膨胀跟过去相比有三大特点。总体看我们通胀水平不高,CPI已经连续三年在3%以下,物价水平低,为什么宏观政策长期还要坚持反通胀作为首要目标,原因是什么?就是这次通胀,不要看显示出来的水平不高,可构成通货膨胀的动力、压力不一样。一是目前承受的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前一个时期反金融危机政策在买单。前一段政策为了反金融危机,投入大量金钱刺激经济,应对危机,现在存量恐怕已经很大了。这些钱出去以后早晚会传导下去,这个钱传导到物价的时间拉长了,但是不管怎么拉长,这个钱出去了,它今天没有转起来,一旦经济开始复苏这个钱开始转了,钱一旦转起来首先开始冲击物价。二是现在通胀中超过50%的部分来自需求上升,将近50%是成本推动。中国现在通胀进入了一个非典型需求拉升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时代。三是中国这次通胀压力的重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导致。

  我们再来看消费需求,有13亿多人的消费应该问题不大。我们现在担心什么,主要担心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前面给大家讲过,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差距增大不仅影响平等,更是影响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态度

  宏观政策一个是财政另一个是货币。现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再讲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是积极的,也就是扩张的,刺激需求,首要目标是保增长,货币政策是稳健也就是从紧的,所以目前中国宏观政策两大手段是目标不同、松紧搭配、反方向组合。这种组合政策最大局限性是什么,财政要扩张,要保增长,稳就业,银行不放款;银行要收紧,反通胀,财政不支持,就会出现这种新局面。为什么我们要采取这种政策,而不采取统一的,比如双松或者双紧?双松意味着全面扩张,双紧意味着全面紧缩。现在是双重风险并存,既有通胀压力又有经济下行威胁,你要采取双松,全面扩张有利于遏制经济下行,但是加快通胀;你要采取收紧,全面紧缩有利于遏制通胀,但是加剧经济下行。怎么办?我们只能兼顾。在宏观政策有效性和宏观政策风险性这二者之间,宁愿降低一些有效性也要首先确保宏观政策风险性可控,不能因为宏观决策一旦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宏观调控目标,一个经济增长率,一个失业率,还有一个国际收支平衡。增长率一旦确定,其他数据基本上就定了。中国经济失衡,主要是结构性的,经济增长为什么下行,内需疲软。内需疲软,一个在投资一个在消费。投资为什么疲软,主要问题是什么?产业结构升不了级,有钱投不出去。消费需求为什么疲软?是国民经济分配不合理。再是一系列成本问题,进口不合理,都涨价,国际收支不合理,这一系列因素构成了这一轮通胀压力和特点,构成了治理难度,所以中国目前经济下行看起来是宏观经济总量的问题,实际上是结构问题。你不解决这一系列结构问题,你要缓解继续下行,你要遏制通货膨胀,那不可能。所以十八大报告讲,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主攻方向就是结构升级,通过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结构转变,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际收支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要素的投入产出结构等等。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结构变化,结构变化靠效率改善,这是最根本的。效率改善靠什么,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最核心的一个是经济制度,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经济上要公平,要竞争,要有活力。另外一方面就是法律制度,法制社会,要保证公平,保证规范。法律制度如果保证不了公平,就意味着权力不受约束。权力不受约束,就意味着权钱交易严重,就是腐败,腐败破坏公正,更要紧的是从根本上瓦解效益。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滞后。制度创新慢,市场化不够,意味着资源配置更多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靠政府决定,是掌握在政府官员手里,这是市场化不够的结果。同时法制化不够,法制化不够意味着法律制度、民主法制建设滞后,政府官员手里掌握着巨大权力却不受民主监督和法制约束。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改革滞后,市场化不够深入,资源大部分不经过市场配置,越是稀缺资源越不是市场配置,而是政府官员掌握的权力在配置。企业要想获得资源、获得土地,就不能通过公平市场竞争获得。如果因为市场失灵,权力不在市场而在政府官员手里,集权很大,又没有约束,整天面对着诱惑,你能不能经得住考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接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依法治国,就是明确表明,竞争要有秩序,政府的公共权力要守法,要有法制约束。只有在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这两方面创新,才能使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真正调动起来,这样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们结构转变,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推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现代化。

相关评论: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