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网聚蜀语 >> 正文
灾后重建,为基础设施完善提供保障
http://www.scol.com.cn(2015-4-17 8:00:3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小艾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四评芦山重建关键词——科学 高效 担当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给人民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有力引导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创新,有序推进“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模式。四川省委、省政府和芦山地震灾区干部群众强化主体意识、积极开拓创新,扎实推进重建工作。 4月上旬,中国网记者重访灾区,看到这片充满新生力量的土地上,各项重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两年多来,芦山地震灾区发生着可喜的变化。(4月16日  四川日报)

  什么是灾区群众的需要,什么是灾区发展的需求,这样一个问题曾困扰我们。面对中央的援建资金,面对各地的捐款资金,我们应该把钱用在什么地方,才算是花在了刀刃上。想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就应该是灾区民众最大的需求,毕竟就医是民众生命的保障,而上学是未来力量的源泉,当我们把各渠道的资金都进行合理分配后,获得了灾区民众最大的认可。

  两周年,我们灾后的临时安置点基本已经消失,众多的灾民都已经搬进新家,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的村民杨国志就已经开始忙碌着装修新家,心情的激动让他没有心思睡懒觉,而这一切都得利于芦山重建“中央统筹,地方管理”的模式,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两年多来,芦山地震灾区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设施建设,让别墅成为灾区一道风景。杨志国一家四口人,新房子是栋两层楼的独栋建筑。从2014年7月,成都对口援建余家村攻坚“集结号”吹响,自此,成都援建工程队在偏僻的山村安营扎寨,经过半年的时间,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吹响,让半年的时间就让别墅拔地而起。 “没有援建者,我们就住不进新房子“,这是村民真心的认可,也让我们对援建的成果有一丝欣慰。

  设施建设,让山水成为灾区一个亮点。打造基础设施,在笔者看来绝对不是单单房屋修建那么简单,全面打造旅游城市也是芦山的一大亮点。青山绿水是自然给予我们最好的一份馈赠,也是我们最大的一笔财富,面对山区独特的优势产业,我们并没有因为重建而破坏,依山而建,依水而居成为最大的特色,也成为基础设施的最大亮点。

  设施建设,让交通成为灾区一张大网。要致富先修路,这个看似没有新意的话却依旧在我们农村发挥作用。余家村在去年就完成了长226米、宽7.5米的余家大桥,彻底改变了余家村仅有吊桥通行的现状。还修建了一条长2600米、宽4.5米的外联道路,改善了余家村小桥流水新村聚居点现有的交通状况,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让金果银果远销市场,让旅游资源丰收在即。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