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日报报道,两年多来,凉山陆续将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著名品牌、9个四川省名牌、9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收入囊中。
今天,我们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得品牌者得市场、得效益、得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凉山近年来着力打造“大凉山”品牌,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这样的成效显然是来之不易的。其中有省委、省政府对凉山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强力打造“大凉山”农产品绿色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促进全州农民年均增收15%以上的战略部署;有凉山州《关于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见》的多方给力;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上百万农民的齐心协力;还有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基础。
但有了“大凉山”品牌,并不意味着凉山的农产品就一定能够畅销州外、省外甚至国外,并给农民和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品牌之间的竞争空前剧烈,一个品牌是否能够具有长久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一方面看品牌的拥有者能否守住自己的品牌阵地,还要看竞争对手如何出招来争夺这个市场。仅仅以“大凉山”品牌的守成来看,就不是一件容易事。
“大凉山”品牌的打造中,产业协会“纵向领”与专合组织“利益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纵向领“方面,是在业务部门牵头指导下,组建了15个产业协会,统一商标注册、生产流程、质量规范。但我们深知统一商标注册易,而至于生产流程与质量规范的统一,显然并非统一商标那样简单。我们的生产主体毕竟还主要是分散的千家万户,如何真正做到统一生产流程与质量标准,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专合组织“利益联”方面,虽然建立了219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过这样的组织都是非常松散的,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别的不说,他们在谈判能力上就根本没有形成什么集团优势。因此,许多产品虽然获得了相当的品牌效应,但升值空间还是十分有限,凉山的品牌农产品外销率已超70%,增值却只有30%,就充分说明问题了。
还有,“大凉山”品牌都是农产品,而凉山农业生产的靠天吃饭局面至今远远没有彻底改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在我们的产品中,增加科技含量,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至于提升“大凉山”品牌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就是难度更大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