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何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答: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把“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结合,既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又凸显农业的战略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在产品结构上,需由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产业结构上,需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经济效益上,需由高成本、低效益转变为低成本、高效益;生态环境上,需由高污染、高投入转变为环境友好、循环发展。总体看,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的高产、高质、高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在经济层面实现效益提升、成本下降及单位产品产值对环境影响降低,综合层面实现绿色发展引领下的农产品供给提质增效、农业生产规模化及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等目标。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头等大事。这些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了中国饭碗,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依托科技创新确保产能、提升质量是农业发展大趋势。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才能提供安全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并依托农业产区生态涵养功能,提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经济韧性。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引擎。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和核心要素,在农业生产上通过引入新设备、新技术,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优化组合、能级跃升,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融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农业发展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于关键要素整合,包括农业科技、高效农具、优质种子和肥料、高效管理,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共同推动产业链延展,实现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多维度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层面,将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应用于农业,能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促进农业分工分业,保障产业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从业者职业尊严,扩大发展成果普惠效应。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有成效也面临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从高水平种植技术到高标准养殖模式,从科技创新突破到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在稳产保供、农民增收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202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对抗旱防涝发挥了重要作用;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2024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9%、88%和80%。但也必须看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超过6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农业生产效率及综合效益不高,城乡发展和收入差距仍较大,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农业农村仍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可聚焦以下四个方面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核心技术创新推广。扭住种子这个根本,做好种源保护、分析与利用。做好农作物普查与抢救性收集行动,保护一批珍稀、濒危资源;重点开展水稻、玉米等粮油作物核心种质、特色种质及新收集种质资源的鉴定分析,挖掘优异基因,创制有价值的新种质;推进种业重点实验室、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等平台建设;建设种质资源“保育繁用”体系。抓住原始创新这个关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等;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科技创新体系,涉农高校做好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农业科研院所专注核心技术研发和解决产业关键问题,农业企业致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用好成果转化这个抓手,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院地企”合作,通过搭建平台、示范引领等推动科技成果下沉。
优化组合新质生产要素。提升从业人员质量,建设人才队伍。建强战略领军人才、中坚人才及一线骨干人才队伍,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实施农作物轮耕轮休项目,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加强耕地状态与生产过程管理,精准作业,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各环节渗透,协同配置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
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补齐生产端现代设施短板。加快智慧农业机械研发创新;提升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攻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中的技术难题,加快先进农机装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耕作条件差异,分区域、分品种、分环节建机械化示范基地,实现各类农机装备合理配置、农机农艺有效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化管理。建设先进冷藏库、冷冻库等基础设施,研发农产品加工、存储及运输中的保鲜技术、低温处理技术、温控技术及关键设备;构建供应链数字平台,缩短农产品生产到消费间的距离。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到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中,发展乡村智能水利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打造农村数智社区,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
完善体制机制。一方面,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契合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基础制度;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社会耐心资本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畅通产学研用联结机制。另一方面,优化农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土地流转推进连片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合作经营。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各环节纵向整合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智慧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和智能育种、未来食品等未来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教授李慧)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