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如何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答: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之基。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再次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这一重大论断,为我们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动荡不安之际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键所在。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先手棋。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自身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方位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应对复杂外部挑战作出的前瞻性布局。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科学识变、准确应变、主动求变,充分预见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外部风险挑战,做出了培育内生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等一系列系统性安排,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正因如此,我国才能在当前一轮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下保持定力、从容应对。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抵御外部风险的最大底气。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要求重塑经济发展逻辑,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将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要求构建强大内需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凭借显著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的协同发力,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这种底气将愈发坚实。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战略基础。面对外部环境风云变幻,既需修炼内功、强化防御,亦需主动出击、积极塑造。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练好经济内功,还能为有效参与全球治理、塑造有利国际环境提供关键支撑。高质量发展通过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能够增强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和话语权,以“开放、共享”为内核,在逆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的情况下,为捍卫全球化、推进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作为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强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价值引领力。
充分认识当前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明显增大。突出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冲击全球贸易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特别是美国滥施关税、朝令夕改,使世界经济的发展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联合国5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经济形势与前景年中更新》报告称,全球经济前景显著恶化,波及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其二,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异动频繁,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金融稳定压力显著增加,“灰犀牛“黑天鹅”风险并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报告称,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美股估值过高、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敞口攀升、主权债务不可持续三大风险。其三,科技封锁日甚,美国为遏制我国科技发展,加速打造排华科技生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我国实施日趋严格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并且强迫其他国家选边站,企图阻碍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是我们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最大信心和定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体制机制来看,我国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确保全国一盘棋,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第二,从发展基础来看,我国经过长期积累,已具备雄厚经济实力、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支撑和庞大市场规模,能够有效应对外部供应链中断等风险。同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庞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三,从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来看,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指引和系统支撑。第四,从发展动力来看,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变革。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重塑增长范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有如下实现路径。
以宏观政策协同的确定性,应对全球经济波动与外部冲击的不确定性。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的精准协同发力,强化政策工具创新,稳定国内经济大盘,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缓冲外部环境动荡带来的冲击。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
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确定性,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竞争的不确定性。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支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锻造自主可控、高附加值、高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突出应用导向,利用我国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落地,以赢得技术的产业化先机,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以内需体系韧性与活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需求萎缩与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效对冲外部需求萎缩、国际市场疲软等风险。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深化国内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全球化逆流与国际规则重构的不确定性。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优势企业出海或布局全球市场,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技术规则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全球科技生态。
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确定性,应对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风险向我国传导的不确定性。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化解地方债务、稳定房地产市场。筑牢安全屏障,防止外部风险向国内传导,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范外部金融风险通过跨境资本流动、汇率波动等渠道向国内关键领域蔓延。强化风险预警和科技赋能,加快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对于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重大意义,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小强)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