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系统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答: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家层面上,通过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实现区域间的经济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等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在“全国一盘棋”的系统观指引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支撑和国土空间保障。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系统性的战略空间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驱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于地理资源条件,结合国内外形势阶段性变化和目标诉求,依循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属性,推动形成系统的、整体性国土空间布局。具有以下特征:
问题驱动形成。由于生产力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的改革开放采用东部沿海先行、体制外先行、试点先行的渐进模式,这极大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使东西部产业基础、体制机制差异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我国逐步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目标导向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随着经济建设转向以增长质量与效益为中心,亟须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国土空间实行分类施策,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率先发展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与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科创集群,持续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能级;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始终紧扣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面辐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整体谋划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一系列区域战略构成,虽然针对东、中、西、东北等区域,雄安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空间,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海洋经济、共建“一带一路”等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但不同区域和空间所集聚产业相互之间及与外部市场均具有不可分割的生态关联性,它们分别处于庞大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不同分工环节,各区域相互联动,共同承载经济运行系统而整体性地演化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作用。
企业运行、产业发展、人口集中等形成三维延展,可称之为行为空间;物理设施建设则形成物理空间。物理空间只有适应行为空间的需要,才能发挥空间保障和支撑作用,否则不利于行为开展与聚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系统性的空间建设,高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以差异化策略匹配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特征。21世纪以来,模块化生产方式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因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承接加工制造而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同时,为了快速组装,越来越多的模块制造聚集中国及周边,2023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30%。大规模专业化聚集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和要素供应等在全国范围分布,并因擅长不同分工环节而各有生态特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首要的,就是依据各区域产业集群特性与经济活动规律,差异化、定制化地设计发展定位、主攻方向等区域战略。对于尚未联结到全国一体化分工体系的地区,则需要从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制定适宜发展的帮扶政策。
其次,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创新是发挥战略作用的关键。空间战略的核心是促进所聚集经济行为或企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与转型升级。因此,区域战略并不仅限于空间定位,更重要的是根据目标产业聚集、发展的生态属性,从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具体而言,产前、产后服务涉及要素流入、产品流出的顺畅便利,由此贸易、投资便利化是施策要点;产中服务涉及产业规模化扩张、产业链延伸,需要相配套的硬软件营商环境优化。专业化以规模化为基础,二者协同作用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不同区域奠定可持续竞争地位的关键并非产业覆盖面广而全,而在于专业化产业链的规模扩张。所聚集主导、优势、支柱产业的差异,决定了区域战略需要根据有限空间所聚集产业的发展属性与需求,因地制宜地创新配套性体制机制。
此外,通过区域统筹协调放大系统集成效应。规模化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伴随着重复建设、内卷式竞争等隐患;基于国家整体利益,特别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的情况下,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都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通过区域合作、区域互助、区际利益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政策调控等方式创新区域统筹新机制,目标是提高区域协调战略“全国一盘棋”的系统集成效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详细部署。在深度融入数智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有望成为巨规模生产网络的主要承载空间,并与外部世界形成更为紧密、快速变化的经贸联系,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开放程度、协同整合效应和弹性调整能力成为必由之路。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马莉莉)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