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联系邮箱:scolpl@163.com
天府评论>>川观评论>>正文

问政龙门阵丨龙舟竞渡折射出传统与现代奇妙共舞

http://www.scol.com.cn  (2025-06-09 15:41:0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姜照雯
作者: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立峰

龙舟赛后何去何从?近日有网友在问政四川平台留言提出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从四川在线记者采访的情况看,从河泥封存的古法到现代租赁模式的兴起,龙舟的使用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适应性转型,展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韧性。

在成都黄龙溪古镇,拆龙头、洗船体、抹桐油、沉河泥,这套严谨的保存流程不是简单的器物维护,而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文化传承。三指厚的河泥既是物理上的保护层,也是连接古今的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源于生活智慧的保存方式,体现了先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当现代人依然遵循这些古法时,他们不仅在保存一艘木船,更是在延续一种对待传统文化的虔敬态度。

与此同时,玻璃钢与碳纤维龙舟正驶入现代化的仓库与训练场,材质的变化标志着龙舟文化与时俱进的活力。值得玩味的是,新材质并未取代传统木质龙舟,而是形成了并行不悖的两种存在方式——前者服务于大型赛事的高效需求,后者保留着民间文化的原真性。这种"双轨并行"现象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能路径,不是非此即彼的取代,而是各得其所的共生。

更具时代特色的是龙舟租赁模式的兴起。从四川发往黑龙江的45条租赁龙舟,不仅解决了资源闲置问题,更形成了"共享龙舟"模式,巧妙地将轻资产运营模式与传统文化活动相结合,让龙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流转。这种创新既降低了参与门槛,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形成了文化传承与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

龙舟赛后的种种归宿,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承的立体图景。我们看到,从河泥封存到共享租赁,这些看似迥异的处理方式实则共享同一种文化智慧——在变化中坚守本质,在传承中拥抱创新。这这也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长河之所以奔流不息,正是因为它善于接纳每一时代的支流,在保持本真的同时,永远向新的可能敞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