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道“必答题”,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破题关键。
为什么抓?科研创新不会自然而然地就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从实际来看,一些科技成果只摆上了“书架”,一些产学研合作成了“纸上联姻”,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不足叠加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都束缚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以更好理解,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牵引、缺一不可,把握好这一组辩证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
怎么抓?有人做了形象的比喻和解释,科技创新就如同“拿着锤子找钉子”,产业创新就像是“找准钉子造锤子”。找钉子,找的是发展短板、市场堵点、潜在需求;造锤子,造的是新动能、新引擎,扎实推进两者的深度融合,把卡点、堵点打通,才能实现更多“1+1>2”的效果。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些举措和要求,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供了鲜明指引。
视野放眼全国,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无人机飞夜空放“赛博烟花”、DeepSeek接入诸多领域产业,一系列“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果闪亮登场,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的体现。目光锁定四川,从印发《四川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7年)》,到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四川向“融”发力,积极推动科技向“新”、产业向“兴”,“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深入。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双向奔赴”中加速形成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良性联动,我们期待产生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