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多产出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需要各地各部门强化基础研究,攻关核心技术,搭建创新平台,通过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
在强化基础研究中激发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如同参天大树,而基础研究正是深埋地下的根系。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基础研究,通过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联合基金等方式,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方面,各地各部门要推动更多基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角色,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商业化”的创新链条。客观而言,我国的一些高校院所在某些领域积淀深厚,但不少前沿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有效转化渠道。对此,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在高校院所、企业之间合理流动,让研发与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攻关核心技术中打通创新链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程放大,会遇到各种挑战。各地各部门要激励引导科研团队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并肩攻关,从获得一手资料入手,根据理论研究、实验室分析完善解决方案,再回到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研究课题来自产业实践,科研团队的成果唯有紧密贴合产业需求,才能让科技成果发挥助推作用。对于高校的科研团队而言,要坚持到一线去,把产学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企业车间就是科研、教学现场,要从产业实践中发现问题,避免闭门造车。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得益于在产业一线的锤炼,让高校培养的人才步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成长为岗位骨干。各地各部门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条,持续攻关核心技术,以高质量创新成果,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在完善科技服务中搭建创新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要不断完善科技服务,搭建创新平台。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对算力资源的需求愈加强烈。由科技部指导发起建设的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通过链接我国算力产业上下游及供需双方资源,统筹调度超算、智算等全国算力资源,平台成为集算力、应用、数据、生态、社区等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平台。让算力资源更好服务产业创新,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和模式突破。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还需要完善生态。今年2月,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启动了“AI生态伙伴加速计划”,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扶持和市场协同,加速AI生态全面发展。目前,吸引了各行业超百家企业与机构加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新平台是重要桥梁。随着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等布局不断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将更加顺畅。
编辑:牛霄 校对:徐海鹏 责编:杨昕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