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住30余平方米住房,可享受超过3000平方米公共空间,周边环境可一站式满足居住、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等需求……成都“轨道城市寓见·双凤桥1店”入市不久,1423套(间)房源就实现了满租,30岁以下的人群超过80%。成都稳步推进的轨道TOD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力满足了新市民、青年人群高品质租住需求,成为过渡性住房中“好房子”的正向示范。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是乐业之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居者有其屋”,更渴望“居者优其屋”。所谓“好房子”并非高价豪宅,而是面向大众的普惠型品质住宅,明确定义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位一体的居住空间。今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是对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的有力回应,擘画了城市更新与住房发展的新蓝图,标志着我国住房发展进入品质升级新阶段。在成都,“好房子”项目已有遍地开花之势,则是其中的缩影和见证。
圆安居梦,暖百姓心。住房不仅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一个“家庭空间”“幸福空间”。从新建住宅采用动静分区、灵活多元的空间设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到借助装配式建造技术,“原拆原建”把老房子变成现代住宅楼,再到科技赋能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的住房更加安全宜居……以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指数为导向,从功能、质量、体验等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特别是适老化、儿童友好等新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不仅面向新建商品房,更涵盖保障房提质与老旧小区改造,确保民生工程“既保基本、更优品质”。这是居之所向、心之所往。
房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在哪里,梦就在哪里。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绿色就是要让人们住得健康,低碳就是要为居民省钱、为社会节能,智能就是让居民用得更方便,安全就是让居民住得安心和放心。自去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把“好房子”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各项工作。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全国已有15个省份公开宣布推动“好房子”建设,数十个城市对原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了调整。大江南北,一场“好房子”蝶变正在悄然发生,勾勒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新图景。
民安居,鱼与水同乐;民乐业,国与家共存。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低效用地再开发,从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到智慧社区建设……重塑中国城乡发展脉络,建设更多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使其住得安全、住得健康、住得安逸、住出“科技感”,书写更加精彩的“广厦千万间,百姓俱欢颜”的温暖篇章,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以宜居安居为落脚点,建设“好房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唯有让建“好房子”、住“好房子”、维护好“好房子”协同并进,才能使更多人享受到“好房子”带来的福祉,让安居乐业之梦更加飞扬。
编辑:牛霄 校对:李祺 责编:杨昕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