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在线首页 >> 零点评论 >> 零点文艺 >> 正文
宋慈的风光与尴尬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5-07-06 14:41:31)  来源:天府论坛-蜀州夜话
    《大宋提刑官》已在央视热播完毕,一个雪冤禁暴、扶正安良“神探”的高大形象就这样烙在了国人的脑海中。从某种程度讲,我们真的要感谢影视文化的宣传作用。因为正是这部电视剧,才让国人认知了这位南宋的提刑官。

  但是艺术终究归为艺术,电视剧中风光无限的宋慈无法掩饰历史中真实的尴尬。一部《宋史》中,我们找不到他的列传,足见他当时的威望与影响还不足以入传的。宋慈的生平事迹只见载于挚友刘克庄为他作的《宋经略墓志铭》,以及清人陆心源《宋史翼》中的《循吏传》,由于史料的缺失,以致我们无法对宋慈有一个详细而全面的了解。

  从现有文献的记载来看,我们依旧可以窥见,宋慈出身并不显赫。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福建建阳人。曾祖父宋安氏、祖父宋华,均于史传无名。其父宋鞏,曾任广州节度推官。而宋惩唐五代藩镇之祸,节度使一职已为虚衔,权力大为削弱。宋慈青年时得以师从朱熹高足、建阳名儒吴雉,并结交了当时学宗朱熹的名流黄干、杨方、李方子等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宋慈还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年过而立之年,宋慈得以进士及第。后因战功卓著得以提升,先后担任过赣州信丰(今属江西)主簿、长汀知县、通判邵武军,调任毗陵郡守等小官,后又先后出任广东、江西、湖南提点刑狱司,并在晚年担任了广东经略安抚使。也就是说,宋慈为提刑官时应该在50岁以后,但是电视剧中的宋慈形象显然过于年轻了一些。尽管频繁调任,但宋慈所至之处均入境问俗,爱民如子,治理有方,声誉鹊起。他是一个文武全才,兼有谋略,由主簿而知县、知州,多所历练,颇有政绩,因此《宋史翼》将宋慈列入《循吏传》,并将其与辛弃疾相提并论。总而言之,宋慈是一位既效忠于朝廷,又能爱民如子、廉洁自律的“循吏”。但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为了突出宋慈“联姻权贵而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高洁、正直,写宋慈之妻为吏部尚书薛庭松之女,殊不知,这个“吏部尚书薛庭松”,在宋史不见经传。甚至对他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在州县的文才武功避而不谈。很显然,这些明显与史实相悖。

  至于他在刑案方面的名声,则与他的著作《洗冤集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曾为四路提点刑狱司,宋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又博采前人断案之长,于晚年著成《洗冤集录》一书。而电视剧中则描写宋慈在侦破李府谋杀案后,就开始动笔撰写《洗冤集录》的情节,这显然是剧作者的臆测。因为宋慈作此书时实则已垂垂老矣,而且不久即去世了。《洗冤集录》在总结前人断案经验时,基本上删去了具体案例的情节,而只是提炼那些带有规律性的检验方法与技术。至于宋慈在提刑司一职上究竟都处理过哪些刑案,除去刘克庄所作墓志铭笼统地提及治理赣闽“盐子”剽掠以及在广东八月内决大辟罪二百多件以外,文献中没有更多的线索。这就使得后人只能从“循吏”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宋慈,为后人用文学艺术手段去重塑宋慈形象(即所谓“戏说”)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至于剧中每当宋慈在案发现场调查案情时,说出那些艰涩的、用文言表达的检验术语,其实大多出自《洗冤集录》的原文。而这些与英姑问路时常说的一声“你好”等等现代流行语,显得太过深奥了,让人费解。英姑的形影不离的,更是颇有一点时下流行的侦探影视中“最佳搭档”的影子。在那个封建王朝,一个女子与一个大男人一同破案,那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更为可笑的是,宋慈所处的南宋王朝,半壁江山,偏安江南一隅,国力日渐衰弱,与金国的关系已改称伯侄,何来“大宋”之谓?

  在这个戏说成风的文化环境下,重新包装主人翁,甚至不惜凭空捏造情节,贴上现代人的标签,似乎是偶然中的必然。《大宋提刑官》的热播,虽然让宋慈风光无限,但是此宋慈已非彼宋慈也!

  >>>>>>进入评弹
    作者:箫剑  
编辑:乔峰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