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的运用与启示

http://www.scol.com.cn(2023-4-24 9:05:26)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邱然 佟亚楠
作者:邱然 佟亚楠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领导干部沉到一线调研,需要具有为民吃苦的执政情怀、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工作勇气,要正确认识本地的实际情况,运用规律,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驻足不前、纸上谈兵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唯有俯下身子、深入群众的认真调研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深入基层“耳闻”、沉到一线“目睹”、走进现场“心领”、投身实际“神会”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苦药良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办好人民群众的事,解好人民群众的难,分好人民群众的忧,决策前务必进行深入充分的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据此做出科学决策,干出“硬核”政绩,让人民群众从我们的决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

  “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开展调查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他曾谈道:“做县委书记,一定要把下辖的村走完;做市委书记,一定要把乡镇走完;做省委书记,一定要把县走完。”通过实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直接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做到心中有数,达到行动有力,实现与百姓“同频共振”。

  “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的意蕴

  在社会科学中,实地研究法是指调研者深入问题发生地,以观察、访谈、旁观等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问题。该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对实地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考察探究,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习近平总书记对实地调研法的运用,表现为“沉到一线”的特色,即深入到实地进行调研考察,为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提供真实有效支撑。

  深入群众,实地调研,是解决群众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步,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来都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数次的实地调研造就了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知,他创新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后来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曾远赴海外考察学习,并实地调研国内多个城市,了解改革工作推进情况,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沉到一线”实地调研100余次,走过沟壑纵横的高原路,走过坡急沟深的盘山路,走过滚滚麦浪的乡间路……奔波的身影留在祖国大江南北、内陆边疆,调研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国外考察访问40余次,足迹遍及五大洲。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高频率、广范围、深层次地实地调研,以上率下,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挥了榜样作用。

  “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的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从政之路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多层级领导岗位,在长期从政实践中,他一直践行“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

  1974年1月,时任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习近平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介绍四川办沼气的报道颇为触动,为破解梁家河缺煤少柴,村民点灯做饭难的窘境,1974年他亲自前往四川遂宁凯歌公社等17个沼气示范点学习沼气技术。经过在川40多天扎实细致的实地调研,他对于修建沼气池的选址、规模、蓄水、产气等形成系统认识。通过参观学习,他发现遂宁凯歌公社发明的圆形石头沼气池相较方形、长形容积更大,气压更大,产气更多,便从当地请了一名技术员到梁家河支援沼气建设,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断言。3个月后全村基本实现沼气化,村民生活更加方便,幸福感得到提升。许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段知青经历曾说:“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1982年—1985年,习近平在正定县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任职三年多的时间里,实地调研了全县所有25个公社,220个大队。发现正定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缴完征购,再扣除种子、饲料等,留下的口粮不够老百姓填饱肚子,是典型的高产穷县,便向中央申请解决粮食征购负担过重的问题。经过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调研核实,决定给正定减掉2800万斤征购粮,大幅减轻了农民负担。针对正定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各占一半,混合着城市、农村双重经济的特点,他提出“半城郊型”经济,牵头制定了县委工作大纲、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等。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他还常常向基层群众取经,与棉花种植能手冯玉明、农民科学爱好者张新立交朋友,向他们讨教农作物种植、做企业的经验。他很少坐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沉”在田间地头、进村入户的一线,减征购、改茅圈、修校舍、跑市场……这种眼睛向下、为民干事的情怀,既接了地气,又暖了人心。

  厦门岛屿多,山区多。1985年—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任职第三天就去了当时较落后的农业县——同安县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地水资源很好,有办啤酒厂的意愿,便亲自帮助建起同安县银城啤酒厂,给当地创造了不凡的营收,同安人民打心眼里感谢他。经过一年半的调研后,他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将厦门定位为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建成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为厦门量身定制了发展蓝图。

  20世纪90年代初的宁德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也是“老、少、边、岛、穷”的典型地区,一直以来,摆脱贫困、建设小康始终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愿望。1988年—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上任伊始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依照“古田县—屏南县—周宁县—寿宁县—柘荣县—福鼎县—霞浦县—福安县—宁德城关”的先后顺序,把九个县区全都走了一遍,苦苦寻找宁德贫困症结所在。扎实的调研成就科学的决策,认为闽东要摆脱贫困,关键还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等、靠、要”。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作风,掀开了闽东人民向贫困宣战的新篇章,为改变闽东贫困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0年4月,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在这里工作了六年整。初到福州的他为了尽快熟悉市情地貌,沿着“闽江—出海口—马尾”的路线实地调研了福州的五区八县,确定发展重心为闽江下游,这些地方成为后来的“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1992年,他经过两年多密集、高强度的实地调研,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主政六年时间里,福州综合实力增长很快、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群众获得实惠不少。

  1996年,习近平到福建省委上任,先后担任省委副书记,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副书记、省长。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晋江市的改革开放、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县林权改革等,都是习近平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制定的科学施政决策。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七下晋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揭示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六个始终坚持”,并提出创新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这是对福建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事业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深刻把握,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瞻思考和探索实践。

  习近平在福建的17年多,是福建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主持的扶贫工作全面推开,精准进行。他经过8个月的实地调研,提出“山海协作、联动发展”规划,让那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厦门、泉州、福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他特别重视“科教兴农”工作,经常去省里的农科院、农业大学、农办、农业厅了解情况,也下沉到一线基层农村调研,几乎跑遍了全省的农村地区。他对实地调研的重视,源自对基层的深厚感情和牵挂。他说:“只有真正‘沉’下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听真话、观实情、办实事。”

  2002年,习近平调任浙江省委书记,仅仅三个多月时间,就把11个市都走完了。主政浙江期间,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50多个省级机关和单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强调,到基层调研要做到“五个字”,就是“深、实、细、准、效”。“深”,就是要深入基层。他常说,我们去基层调研,不仅身体要到基层来,心也要到基层来,一定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实”,就是要实实在在,不能搞花架子,更不能仅仅为了拍电视、登报纸。他规定,到基层调研,不准打横幅、不铺红地毯,当地负责人直接在考察点会合,不能到高速公路出口处迎接。“细”,就是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了解实情。他引用毛泽东的话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就是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的时候仔细考虑到方方面面。“准”,就是要对基层调查的东西认真研究。他要求大家在调研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效”,就是调查研究要有效果。他说,没有效果的走马观花式基层调研,就是劳民伤财,就是扰民,还不如不去。他在浙江工作时保持了实地调研的优良作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提出了“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八八战略”。

  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只有7个月零4天,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实地考察了19个区县。上任之初他一以贯之开展实地调研,既有市内不同职能部门的调研,也有深入百姓的调研。对于基层群众,他从不打官腔、讲排场,他调研时有个特点,不是一下车就开始讲大道理,而是多看、多听、多问、多想,调研进入尾声时才会根据看到的情况系统做总结提炼发言,语言风格也都是老百姓喜闻乐听的。他做调研从来都不是走马观花地走走看看,而是有所侧重,每次下基层前都会做足功课,针对当地实际问题制定调研主题。比如浦东新区调研是以改革开放为重点,杨浦区的调研是以民生为重点,静安区的调研是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宝山区的调研是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这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回答了上海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上海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实地调研,从北方的东三省、京津冀到南方的珠三角、粤港澳,从西北的甘肃、内蒙古到西南的云南、四川,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规划地方发展大计,部署重大目标和任务。每到一个地方,便深入农村、学校、企业、文物保护单位等地方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了解乡村振兴的落实、企业发展的困难、群众生活的情况,从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基层情况。

  在2012年底,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仅四十余天就奔赴河北省阜平县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在此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实地调研,摸清了当地实情和问题,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不仅为后期十八洞村脱贫工作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更是为国家精准扶贫顶层设计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东北三省了解东北振兴情况,在实地调研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和齐齐哈尔市、吉林松原市、辽宁辽阳市和抚顺市后,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并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省考察,先后到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就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进行实地调研。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他强调:“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省实地调研,在兰州的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他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沿步道察看黄河两岸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情况,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在2020年1月的云南行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腾冲、昆明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后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眉山、宜宾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从最基层的梁家河大队到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用“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并以此孕育新思想。正是在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许多关于调查研究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方法。

  “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的启示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摸清摸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迫切需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沉到一线”实地调研法中蕴含的吃苦态度、务实作风和由此做出的科学决策,对新时代领导干部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有诸多重要启示。

  端正入“苦海”、下苦功的调研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正定县委办干事李亚平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领导干部要在“准备入‘苦海’”的承诺中坚守为民谋利的价值追求。2021年9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领导干部沉到一线调研,需要具有为民吃苦的执政情怀、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工作勇气,要正确认识本地的实际情况,运用规律,解决突出问题,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践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研作风。实践证明,驻足不前、纸上谈兵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唯有俯下身子、深入群众的认真调研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2020年10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深入基层“耳闻”、沉到一线“目睹”、走进现场“心领”、投身实际“神会”。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人民意愿的科学决策。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苦药良方。2020年10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看事情是否值得做、是否符合实际等,全面权衡,科学决断”。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办好人民群众的事,解好人民群众的难,分好人民群众的忧,决策前务必进行深入充分的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据此做出科学决策,干出“硬核”政绩,让人民群众从我们的决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认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在奔赴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行稳致远,做出实绩。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工作时期调研方法研究”(22ADJ003)研究成果。]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