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高考化”与“人才红利期”

http://www.scol.com.cn(2023-4-10 8:47:33)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周丽萍
作者:周丽萍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提到“考研高考化”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热议共鸣。尤其在202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规模超过1000万、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457万的背景下,“考研高考化”值得深思和警惕。

  “考研高考化”指两方面:一是指考研人数越来越多,近5年来考研人数翻倍,2022年已经超过2001年的高考人数;二是围绕考研的应试倾向类似高考,很多备考大学生刷题的刻苦程度不亚于冲刺高考的中学生,一些高校也以读研率、保研率作为“竞争力指标”。

  “考研高考化”的原因,从技术层面看是现行研究生招生方式,过于倚重笔试成绩;从社会层面看是高等教育普及后学历高消费的现实;从文化层面看是“学而优”的中国传统人才观念。之前有媒体呼吁“正视本科生的求职尴尬”,也成为“考研高考化”的一个注脚。

  在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年轻人选择考研来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提升自身来参与竞争,也是一种不甘躺平的表现。但如果人人都抱着读了研就好找工作、找好工作的想法,极有可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快速迈进到普及化,但不少人的教育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由此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说白了,就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目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而并非保证你念完书就可以有个体面的工作。

  如今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教育失配”现象,即个人实际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这是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性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入学率快速增长、国家职业结构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教育文凭造成的。有统计表明,21世纪初,北美洲的教育失配比例约为37%,欧洲约为30%,亚洲约为26%。在此趋势下,“考研高考化”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社会快速变革,就业“观念的水位”也需要提升。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而社会在心理和行动上,尚未做好迎接“人才红利期”的准备和共识。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就业难”,难在大家都去挤“央国政”;“用工荒”,主要是工厂招不到人。人社部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

  现在,有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宁愿跑快递也不愿意进工厂,说明不是“体面”问题,主要是薪资待遇和劳动环境的吸引力竞争力问题,背后折射的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没跟上,“人才红利”接不上。而解决就业“难”与“荒”的出路在于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将为用工市场带来大量收入高、职业发展前景广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形成以产业结构和用工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体系。

  前不久李强总理首次赴地方调研就点题先进制造业,指出要强化支持先进制造业的政策导向,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流动,形成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其中就包括优质的人力资源。从未来看,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愿意进入制造业,唯其如此,才能有助缓解就业问题,也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强国提供关键的人才支撑。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