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做好“土特产”文章,把“好丰景”化为“好钱景”

http://www.scol.com.cn(2023-3-16 10:49:0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婧蓝
作者:婧蓝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必须要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讲好新时代农民增收致富故事,擘画农业强国好“丰”景,需要走自己的路、不走寻常路,坚持“以特制胜”,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找到农业强国“新支点”,蹚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好丰景”化为“好钱景”,在希望大地上铺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

  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关键在因地制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地理空间、文化底蕴等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土特产”的品种多类。比如,新疆干果、陕西大枣、陕西苹果、宁夏枸杞、青海牛羊、四川猕猴桃、黑龙江大米……做好“土特产”文章,首先在于立足“土”,保持原汁原味,体现地域特色,实现土特产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匹配,盘活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民俗资源等,这样的“土特产”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土特产”一头连着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一头连着市场经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土特产”要在市场中“走俏”,关键在放大“特”的宣传力、影响力、触动力上下功夫,既要借助现代化的宣传手段,扩大“土特产”的曝光率,也要保持“土特产”的乡愁,增强产品内涵的解读,达到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效果,更要在做精做强上下功夫,提升服务品质,让“土特产”具有持久的魅力,从无人问津的“普通品”成为大家争抢的“抢手货”,方能把“土特产”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要把“土特产”打造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关键在“链”上发力,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等多种方式,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增强特色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让“小特产”成为“大产业”,在希望田野绘就融合发展的“好丰景”,鼓起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坚持以“产”为根,以“特”为魂,以“融”为重,既要找准路径,又要脚踏实地,干群携手同心,共同书写“土特产”文章,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袁玥
责编:邓强
审核:任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