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文化惠民用“诗和远方”连接美好生活

http://www.scol.com.cn(2023-3-13 17:13:2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林伟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春回大地暖,文化润民心。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主题书房、农家书屋不断涌现,成为人们学习“充电”的好去处;截至2021年底,57万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万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把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浇灌,才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勤劳的人民接受艺术的熏陶沐浴,才能智慧勇敢,幸福美好。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从红火的乡村文化大院,到城市密布的图书馆、博物馆;从红色文化旅游升温,到戏曲、剪纸等非遗文化“圈粉”年轻一代……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用文化惠民点亮群众多彩生活,使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尽享文化艺术之美。文化生活,早已成为城乡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因子,托起群众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

  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文化惠民贵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总流通72375万人次;文化馆3503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文化惠民的最佳平台,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更是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务实之策,用“诗和远方”连接群众的美好生活。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途径,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惠民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文化惠民,重中之重是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全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把文化渗透进寻常巷陌的日常生活中,使公共文化服务走近群众、触手可及,让文化惠民“走新”更“走心”,底色更重、亮色更显、成色更足。

  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相统一,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文化惠民为现代化远征提供强大动力。文化惠民和其它一切事业一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群众当“主角”唱“大戏”。要坚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抓落实,创新采用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构筑文化服务大舞台,打造文化惠民新品牌,增加高品质文化供给,赋能美好生活。通过广泛开展经常化、群众化的文化惠民活动,提高文化惠民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使走进新时代的群众,都能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远征的脚步更有力、奋进的步伐更稳健、攻坚的力量更澎湃。(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罗玉龙
责编:邓强
审核:赖永强 任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