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健壮“科技芯”,广袤田野种出更多“金疙瘩”

http://www.scol.com.cn(2023-3-13 17:11: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唐代远
作者:唐代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3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粮食产量目标以来,我国连续第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粮食产量目标,布局14亿人的“饭碗”大事。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所谓农以种为先,在现代科技农业的视角下,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种子虽小,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大者”。一粒粒饱含生机的种子,是我国挑战“卡脖子”困境的比拼争锋,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九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种子”给力,功不可没。

  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值规模约1200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给率更是达到了100%,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要知道,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正向绿色高效机械化方向转型,相应的品种选育也朝向高产绿色宜机收方向发展,为种业迭代升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聚集资本、人才和技术提供了前景。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种业生产不会一蹴而就,实现种业自立自强既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也需要让种质资源、人才资源、育种技术、种业企业方方面面“动”起来,综合发力冲破藩篱,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实现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的转变,要聚焦科研和生产“两张皮”、成果转化“硬梗阻”等问题,要加大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支持国家涉农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参与保护利用农业种质资源,建立产学研创新科技平台;也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优势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更多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更要推动相关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涵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逐步发展形成保、育、繁、推全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保用互促的良性循环,才能为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迎来种业的春天。

  “科技芯”蕴含中国智慧,彰显中国力量。2023年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第三年,该收官的要收官,该深化的要深化,我们要以如履薄冰而又志在必得的精神状态,坚持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真抓实干,持续推动我国种业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振兴路上行稳致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多优质可靠的农业“科技芯”。

编辑:盛飞
校对:罗玉龙
责编:邓强
审核:赖永强 任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