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http://www.scol.com.cn(2022-7-14 10:32:27)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翟刚
作者:翟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度解读

  核心提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今后五年我省要“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这是省委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四川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体现;是在我省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四川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招”,反映了省委坚守“讲政治”首要原则和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坚定决心。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进程中,突出发挥好新型工业化的引领支撑作用。

  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是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深度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的主要支撑

  ◎是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双碳”战略背景下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建设美丽四川的最优选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

  ◎加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企业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

  ◎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打造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

  加速制造业迈上产业链中高端

  ◎启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行动

  ◎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切实提升制造业本质安全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强化区域比较优势

  ◎打造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核心区

  ◎加快“两翼三带”制造业崛起◎推动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共生同长

  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带动作用

  ◎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 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是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抓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主题。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是有效应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是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深度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的主要支撑。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资源重新配置和产业布局面临重新洗牌,我省经济发展也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制造业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要有效应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冲击,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综合发展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八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万元”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步实现制造业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铸强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核心引领力量,支撑我省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枢纽。

  (二)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是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其本质是工业化进程的不平衡,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要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视我省工业化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各地区区位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区域产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促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强化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三)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是“双碳”战略背景下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建设美丽四川的最优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态环境地位独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这一重要论述,赋予了四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加速推动四川工业经济实现质量、效益、动能转变,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为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提供最持久的动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是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必须更加自觉地将制造强省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依靠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实现制造强省建设的新跃升。

  (一)加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制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中央研究院等创新载体,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研究。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搭建开放式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委托研发、计量认证、试验验证、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

  (二)大力发展企业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骨干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不同形态的协同创新组织,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快建设。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载体,招引企业、科研机构来川设立区域性研发总部。

  (三)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计划。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燃机、钒钛资源、轨道交通、智能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发布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制定发布四川制造业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技术攻关目录,对标对表国际先进开展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攻关,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强化技术源头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继续开展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建设一批新技术应用场景、中试基地、重点项目,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四)打造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认真落实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行动,造就一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强、诚信守法的企业家队伍。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省级重大人才项目,精准培养、靶向引进急需紧缺的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等制造业有关学科专业建设。实施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建设,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塑造新时代天府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 加速制造业迈上产业链中高端,不断增强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的核心引领力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领力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启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行动。对接实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紧扣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国产替代的目标,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分类编制实施攻坚清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基础的产品、技术,构建高标准产业基础体系。实施基础领域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计划,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迭代。深入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构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协同服务体系,整合检验检测、计量测试、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优质服务资源,建设“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

  (二)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前景广阔、由终端产品引领的优势产业,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打造一批“地标产业”。编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梳理并制定重点产业链短板清单和技术路线图,精准引进建设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巩固提升重点产业优势领域全链条竞争力,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实施万亿技术改造工程,密切跟踪重点产业技术升级路径和发展趋势,编制和实施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聚焦优势重点产业领域制定符合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改造升级方案,推动产业链技术改造升级,健全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三)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坚持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制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战略,推动关键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布局,推动境内外产业链协调联动。梳理重要物流通道安全,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推动龙头企业建立同准备份、降准备份机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细化实化“白名单”制度,指导企业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四)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坚持数字经济引领,抓住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企业加快内外网改造,深入推进“企业上云”。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构建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云制造服务平台、物联网协同平台,培育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成渝地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坚持向智能化发展要动力,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实施智能制造行动,分行业分步骤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普及。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

  (五)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严格落实美丽四川建设要求,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聚力发展锂电、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清洁能源支撑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大数据、钒钛等应用产业。实施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打造一批近零碳园区、零碳产品、零碳工厂。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探索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分级管控,推动制造业能耗进一步下降。实施工业节水增效工程。推动磷石膏、粉煤灰、钒钛磁铁矿尾矿等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

  (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以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抓手,实施“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力争五年实现企业营业收入倍增。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构建协作生态圈,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更大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小升规”,保持产业增长接续动力。围绕现代工业整合金融资源,创新融资模式,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贷、投资支持,推动制造业优质企业加快在证券市场融资。

  (七)切实提升制造业本质安全。严守保安全底线要求,更好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持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项目管理上落实安全生产要求,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要求,将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作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扩建项目的先决条件。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分类建立完善安全环保能效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围绕高风险、高排放、高耗能行业和生产建设关键环节率先开展安全环保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四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引领全省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制造业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转移和高效配置的功能,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制造强省试点示范,进一步强化新型工业化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中关键作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一)打造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围绕增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以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成德眉资制造业协同,加快“三区三带”协作体系建设,成德共建以智能制造和现代物流等产业为重点的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成眉共建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成资共建以临空制造、航空物流等产业为重点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支持德阳、眉山、资阳、遂宁、内江等城市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汽车及轨道交通等研发生产基地。做强绵阳、乐山制造业,建设雅安绿色发展示范市,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

  (二)加快“两翼三带”制造业崛起。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地区联动集聚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支持泸州—宜宾共建制造业组团,促进内江、自贡制造业高质量协同,依托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业基地,推动川南制造业跨越发展,促进与渝西地区制造业融合发展。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做强南充—达州制造业组团,推动广安、广元、巴中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加快川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促进与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做强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经济带、成遂南达经济带、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挥沿线、沿江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创新驱动、绿色转型、集聚发展的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三)推动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共生同长。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工程,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省级新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要素集聚、资源整合、分工合作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跨区域集群协同培育发展机制,立足川渝两地共同优势,联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等高水平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群对产业要素的集聚作用,推动城市群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步演进、深度融合。

  五 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态势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主力,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带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开放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积极发挥制造业影响面广、带动力强的作用,形成“四化同步”良好态势。

  (一)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认真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把城市群发展规划与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以共同培育优势产业为核心,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产城一体,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提升城市的实力,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把产业园区、城市新区作为“两化”互动的重要载体,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市集中,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最大限度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

  (二)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措施,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远程维护、云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新经济。聚焦制造业生产流通内部环节和跨环节、跨行业综合集成领域,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打造服务型制造国内领先企业和产业集群。支持平台型企业、领航型企业发展专业化服务,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开展服务型制造评价指标体系试点,建立完善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体系。

  (三)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支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共同富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环保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加工、仓储、流通、服务领域应用和渗透,带动农业生产设施化、智慧化、绿色化、安全化和高效化。强化农业现代化装备支撑,组建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小型化、多用途、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的丘陵山区新型特色农机、农具。支持民族地区提质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中藏医药产业,开发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道地药材深加工产业。

  (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紧围绕“惠民生”根本目的,坚持制造业为人民创造幸福安逸生活这一总取向。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挖掘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和行业的就业潜力,千方百计扩大工业领域岗位供给,增强就业吸纳能力。要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落实援企稳岗各项政策,支持企业千方百计稳岗留工。推动工业企业做好员工生活服务保障,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加强纠纷处置和隐患排查。密切跟进和适应消费趋势变化,立足工业门类齐全优势,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增加智能、健康、环保、节能、个性化家电新品种供给。推广应用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推进人防、技防、物防措施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