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好“做强极核”和“辐射带动”的关系

http://www.scol.com.cn(2022-6-8 11:19:44)  成都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潘家华
作者:潘家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点发力,既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实践探索,也离不开理论研究与智库支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指标、指数、政策、评价等体系,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

  对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开展公园城市多学科研究,办好《公园城市深度观察》栏目,打造理论研究平台,打造智库建言窗口,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公园城市理论体系建设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公园城市建设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理论体系。公园城市理论高地建设需要平台支撑。

  理论体系构建需要交流平台。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是理论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聚焦公园城市关键问题,在思辨中进一步升华,加速公园城市理论体系构建。《公园城市深度观察》将聚焦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吸引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思考、辨析,有助于补充与完善公园城市理论体系。

  理论传播需要宣传平台。优秀的理论必然对实践具有指导性、对思想具有影响力,公园城市理论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良好的宣传平台有助于扩大公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力。《公园城市深度观察》利用大众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性,将公园城市理论传播给学术界、实践界以及普通大众,可快速提升公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力。

  公园城市学需要阐释平台。公园城市学是公园城市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的重要表征,是构建公园城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公园城市深度观察》将系统回答公园城市学创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厘清公园城市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公园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重大主题之间的关系等,助力公园城市学构建。

  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开展公园城市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促进学术研究和理论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加大决策咨询服务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咨询大格局,让各项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实践需要。公园城市智库高地建设需要示范窗口。

  智库体系需要畅通的渠道建言献策。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多层级立体化智库体系,吸引了国家及地方各类人才研究公园城市。《公园城市深度观察》可拓宽专家智库发声渠道,使政策建议更好地呈现于实践部门,供其参考。

  决策政策需要窗口阐释宣传。执行是衡量决策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决策部门及广大民众共同参与。将相关决策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而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公园城市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公园城市深度观察》将紧跟时事热点,第一时间对公园城市相关决策政策进行解读阐释,可让广大市民第一时间了解并理解相关政策。

  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为标志,成都已全面开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征程。未来五年,成都如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全面提升极核主干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成都研究院名誉院长潘家华,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出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他认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为成都公园城市体系的复制和推广提供了机遇。成都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全面提升极核主干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

  敬请关注《公园城市深度观察》第1期。

  统筹好“做强极核”和“辐射带动”的关系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成都要“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部署,加快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推动全省主干向成都都市圈拓展。”

  未来,成都要进一步增强对四川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加速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延伸拓展公园城市建设,突破边界、打通堵点、融合一体,激活放大经济发展的市场动能,高效转换生态产品价值,培育壮大低碳零碳产业,引领碳中和目标指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是成都都市圈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将助力于夯实基础、做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的理想地。

  激活放大

  经济发展动能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空间均衡和制度创新提供和释放新动能。资源相对聚集的极化发展和行政体制分割,形成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固化制约经济循环的诸多堵点,各种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通,配置效率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国家战略层面,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拓展市场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加自由地流动和配置。现行体制下的一体化,侧重点集中在硬件和服务设施,例如交通、金融。成德眉资同城化,应是全方位的融合,行政和市场主体、硬件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资源,不是单向融入,而是双向多维整体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整合的层级、水平和力度,显然要高于一般的协同、融入,它能够有效拓展市场空间,释放市场动能,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伴随着辖区的不断扩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成都自身不断做大做强,也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都辖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000万。成都发展在不断提升的同时,空间也趋于饱和,资金、技术、人才需要寻求新的空间;另一方面,成都周边地区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也因行政体制的割裂,不仅难以获取成都的流入,反而受到了一些虹吸。2021年颁布实施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将成都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形成一体,规划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000万。

  成德眉资同城化,不是简单的协同、一体,而是深度融合,在空间布局、创新开放、公共服务、环境生态、市场要素等各个方面,领域全覆盖,消除边界壁垒。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如果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需要时间,需要率先实践,而成德眉资同城化在2018年就已经启动,且在制度层面力度大、保障好。面积增加一倍以上,人口增加1/3,发展空间、市场容量均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市场潜能,喷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同城一体融合发展,有形的羁绊解除了,但老城和新区、核心和边缘的极化意识与认知惯性,仍需进一步化解。而且,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市场效能,还需要协同推进四川全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乃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推进,这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提升和强化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水平和绩效。

  高效转换

  生态产品价值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所展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担当,更是高质量发展高民生福祉的实践范例。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或花园城市,公园城市不是“生态”或“绿色”的简单叠加,而在于生态价值的认知、释放和转化,从而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规模,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环境品质和生态福祉。

  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价值,最为重要的转换途径是内生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效率提升。置身于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城市生态和环境,身体健康、劳动效率高、创造性强,劳动生产力显然会比空气污浊、尘土飞扬的环境要高出许多。因而,生态环境的民生福祉特性,不仅仅是宜居,也在于提升包括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健康水平的劳动生产力。在公园城市的投资,优美自然提供的生态服务会免去许多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的投入,从而有助于提高资本效率和资源产出率。

  在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中,星罗棋布、点线汇集的社区公园、公园绿地、城市绿道等,是公园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标配,是成都极富活力的夜间经济、休闲娱乐的生态场景。这些绿色空间,显然不是为了生态而生态,而是生态经济的载体、生态品质的表征。在这些生态空间融入餐饮、休闲文化、娱乐服务等,所转化的生态价值,不仅仅是城市就业、文化服务、经济收益,还包括这些服务所拉动的产业链、对生态资产的维护而使之保值增值,以及无价的灵感的激发和心灵的净化。

  当然,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价值表征还在于高效的生产和运行。生态价值源自于循环、平衡和增值。公园城市的经济循环,不是简单狭义的无废城市建设,而更在于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增加值提升,在于低投入、低物耗、低排放、高产出所表现出的环境或生态中性,也就是说,经济生产在获得高产出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正负面影响,将达到一种自平衡状态。产城一体、职住平衡、城乡融合,在空间形态上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也正是因为公园城市建设运行的就地、就近扁平化体系,使得市民有效参与、市场主体活力和有为政府行为达成高度统一的城市治理体系。

  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为成都公园城市体系的复制和推广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同城化建设需要在德眉资复制成都公园城市空间格局的“形”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魂”;另一方面,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也需要纳入德眉资,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谋划建设公园城市。如果成德眉资“嫁接”公园城市发展新范式是成功的,也为其他城市建设和提升公园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层次提供了标杆和示范。

  培育壮大

  低碳零碳产业

  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必须要有引领未来的强大产业支撑,科技创新中心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也必须面向未来,这一面向未来的着力点就是迈向碳中和的零碳经济。

  2015年达成明确规定碳中和目标的《巴黎协定》,意味着未来30—50年内,许多当前强势的化石能源和依赖于化石能源的部门、产品,会成为夕阳产业而黯然退出。枯木前头万木春,勃然兴发的零碳能源和终端需求转轨零碳能源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我国在2020年9月向国际社会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中央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目标要求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达到80%以上,也就是说,当前占比84.1%化石能源在2060年减至20%以内。可见,未来一段时间,能源、装备、制造、材料、技术,需要完成脱胎换骨的整体转型。

  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如果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不做弄潮儿,高碳产业可能昙花一现,可显一时之勇,但不可能成为可持续的动力源。例如,燃煤发电装备,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超超临界技术,也正在成为明日黄花,燃油汽车的先进制造,在全球2035年前后禁止燃油汽车入市的时间刚性下,资本和技术研发也必须转向。西部巨量的零碳水电,压缩了四川化石能源的占比,使得成德眉资同城化的能源结构具有较高的碳中和起点。在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方面,成德眉资已然崭露头角转型变轨。例如,德阳的东方电气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已然跻身全球前十,2021年达到337万千瓦,不仅生产陆上设备,而且生产海上风电设备。中航锂电成都项目、天府新区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具有标志性引领地位。

  碳中和的融合引领,还表现在太阳光伏屋顶的全覆盖、生物质能转换利用,源网荷储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也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成德眉资同城化所放大的市场动能,也将外溢惠及周边地区。例如,甘孜州广袤的草原高地,具有无限风光的发展潜力,成德眉资的资金和市场,确保零碳电力的全面消纳而推进零碳进程,又可为甘孜地区提供就业和持续的生产收益。

  成德眉资同城化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不是浅层次政府主体的协同,而是全社会主体的深度一体化融合,不是表象化的增绿添蓝,而是开放共享高质量发展高品位生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发展范式创新。碳中和导向的零碳产业、产品、研发、治理,将成为成德眉资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稳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也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刚性测度和标志所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成都研究院名誉院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