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之路

http://www.scol.com.cn(2022-3-30 9:27:25)  成都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陈宪
作者:陈宪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赋予成都全新的先行先试历史使命,标志着成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成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宜居宜业并举的探索、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探索、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的探索。这些方面的探索都正在路上,有些才刚刚开始。

  从公园城市到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探索

  人们可能会问:“公园城市示范区”何以花落成都?对此,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开篇就给出了答案:“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备进一步深化示范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这就告诉我们,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将进入深化建设和示范的新阶段。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至此,“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公园城市是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形成的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建设公园城市是一项正在探索的事业,首要的是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成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成都“生态本底良好”的先天优势,将绿色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和创新、协调、开放、共享这4个发展理念融为一体,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新进程。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表明,城市的开发建设及治理,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以危害自然环境换取一时的快速增长,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威胁城市的全面发展。当然,如果只是单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无经济社会发展,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建设公园城市体现“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维,将加快形成城市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对工业化城市发展理念的批判性、建设性超越,是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的一次革命。

  从宜居到宜居宜业并举的探索

  成都是一个宜居城市,这已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城市宜居除首要的社会稳定这一共性前提外,一般还有3个基本条件:自然环境、生活成本和城市文化。成都的自然环境得益于“生态本底”和后天开发,进而使其物产丰富、质优价廉。与其他大都市相比,成都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城市文化总是物质条件的折射。自然和生活条件孕育了成都人随性、闲适和包容的城市文化。不过,现代社会的城市宜居比起传统社会要复杂得多,房价、落户和就业,都可能成为进入一座城市的门槛,成为城市是否宜居的标尺。但在成都,房价适中,落户便利,找工作不难,进而成为人才净流入,年轻人向往的城市。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对于年轻人来说,宜居必须以宜业为充分条件。过去10年,成都持续保持了人口、人才净流入,常住人口增加近600万人,成为全国第4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持续优化。根据“七普”数据,成都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较“六普”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知识型、技能型移民占有较高的比重;2020年,成都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下降0.68个百分点。预计“十四五”时期,成都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人口净流入,其中,人才比重将有更大幅度地提高。这些数据都是成都宜业的最好证据。

  产业发展是城市宜业的必要条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跻身工信部发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家队”名单。软件产业发展,助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展。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0065.7亿元,增速近20%,创造了“从千亿产业到万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奇迹,强力助推成都2020年GDP逼近1.8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助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当下流行文化的所有行业门类——嘻哈、电竞、动漫、电音和智能玩具等赛道,成都都处于无可争议的“领航者”地位。从软件业到电子信息产业,再到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了成都一个主导产业的产业链。

  成都宜居宜业并举,还充分体现在“产城人园”高度融合之中。“城中有园,园在城中”,这里的“园”既指公园,也是园区,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有机整合。桂溪生态公园500米范围内分布着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住宅楼和商业中心,公园内有各种健身设施、体育场地、主题餐厅、咖啡厅和茶馆。天府艺术公园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力点,规划建设学校、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着“西南最强大脑”的成都超算中心,蓝色“硅立方”大楼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兴隆湖畔。未来科技城将变成“一个将景观和建筑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园”。创业激情、工作热忱与内心平静、生活安逸,在成都将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

  从内陆城市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探索

  长期以来,成都是一座普通的内陆省会城市。2016年5月,国家中心城市第一次“扩容”,成都被列为九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都的战略定位是,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从内陆城市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关键之举,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成都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国际航线数和年度出入境流量常期位列中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双流国际机场已跻身全球十大最繁忙空港。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这个崭新的机场,使用了人脸识别系统、自助值机设备、智能安检系统和自助登机口,还有试验性的机场工作机器人。国际友人赞誉,这是一座全球顶级的机场。

  “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和铁路班列联通亚欧大陆61个境外城市。成都正推动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所有市场,为西部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构建强大的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截至目前,已有3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21个国家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成都与93个国际知名城市缔结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近年来,成都强调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外开放位势和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提升。

  历史给予了成都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中国全面开放的宏大图景,打破了“沿海—内陆”开放模式,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从根本上拓宽了成都对外开放的通道,强化了成都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在全新的开放格局中,成都作为建设中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站在了全球经济、贸易和文明的交汇点上。

  从中心城市到成都都市圈的探索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是继南京、福州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规划建设成都都市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重塑成渝一体化空间布局,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溢出作用,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区域经济总体效率和协同发展水平。

  成都都市圈建设承担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要任务。

  行政区是国家为了管理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划分的结果。现实表明,行政区与客观形成的经济区之间存在矛盾。行政区划难免产生对经济发展的抑制或消极作用。在行政区发展模式为主导的条件下,各级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种发展模式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存在偏差,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发展格局要求不相吻合。因此,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对于“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目前,都市圈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要空间;未来则可能在城市群这个更大的平台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都市圈是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城市集群或同城化形态。都市圈从大城市、中心城市演变而来,轨道交通连接,形成多中心圈层结构的经济(功能)区。都市圈对于创新和产业集群,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社会和生态协同治理等,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都市圈形成和规划的过程中,出现三种基本类型:第一,跨境的都市圈,如深港都市圈、珠澳都市圈;第二,跨省级行政区划的都市圈,如南京都市圈;第三,省级行政区内的都市圈,如福州、成都都市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将不断创新完善,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将基本消除,制度性交易成本将明显降低,生产和交易规模将显著扩大,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将密集集群。这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价值所在。(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