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的“水性智慧”

http://www.scol.com.cn(2022-1-7 8:03:34)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文廷
作者:李文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一口气看完《蜀守冰》这部两集纪录片,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其解说词雅致,史料考证详实清晰,画面感极强,是一部让世人进一步认识和体味“蜀守冰”这位大国工匠身上那种高超中国式智慧——“水性智慧”的好片佳作。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智慧之源。水,在中国哲学中有着独特而深邃的意义。在儒家,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水在中国古人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在道家,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之名言。“蜀守冰”身上,就充盈着水的种种特性,他完美诠释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智慧——“水性智慧”。

  水利万物而不争。“蜀守冰”一生与水结缘,不仅名字中带有水,连他从事的事业也与水息息相关。在“蜀守冰”带领下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历经千年,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可谓是造福千秋万代。然而在正史中并没有对“蜀守冰”姓氏的确切记载,后人也是通过一尊汉代石像上的文字,才知道他本名为李冰。埋头苦干,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不争名利,“蜀守冰”用他的行动完美诠释了水的至善与至美。

  水至柔,也至刚,柔时涓涓细流,刚则摧屋毁房。“蜀守冰”也有着水的刚柔并济,他是武将,也是文官,他的身上有武将的勇猛,也有文官的睿智。进能够率兵作战,退可以治国安邦,在他的治下,黎民幸福,邦域安定。“蜀守冰”始终明白民心与统治之间的关系,因此他无论是在治民还是治水方面,总是能够坚守“变堵为疏,因势利导”的八字箴言。

  作为一位外来的地方主官,“蜀守冰”懂得与百姓的相处之道,他在蜀地修建山神、水神、蜀人祖先神等三座祠庙,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赢得了蜀地百姓的敬仰与爱戴。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水的另一种特性——大象无形。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自身的形状,这就是适应环境、适应时代的体现。“蜀守冰”入乡随俗,兴建三祠,这对于整合社会、整合人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就赢得了民心。这也是为什么在等级森严的秦国,“蜀守冰”能够轻松解决修建都江堰的人力问题,而在史料上又找不到任何横征暴敛负面记载的缘故——老百姓都心甘情愿为太守效力分忧。无形之形,在潜移默化中感化着百姓,也在和百姓的朝夕相处中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治水。

  “蜀守冰”懂水,他清楚且熟悉水的属性,更深谙堵不如疏的道理,所以他才能带领百姓建造出都江堰这样伟大而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变堵为疏的原理,采取分流的方式,将岷江水一分为二,丰水季节分流排洪,枯水季节引流灌溉,真正达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柔则用之,刚则化之,都江堰所包含的哲学理念,正是来自于“蜀守冰”的“水性智慧”。

  “蜀守冰”的“水性智慧”,还体现在他的实干创新与理想精神当中。一旦认定的事,“蜀守冰”就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据说,“蜀守冰”是死在了治水的任上,一位地方主官不惜用生命去守护一方,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不正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具体表现吗?因此,“蜀守冰”被后人尊为“河神”,人们还修建了川主寺来供奉和纪念这位外来的地方主官。“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蜀守冰”爱蜀地,也爱蜀民,在做人做事做官等各方面都坚守着水“善”的品质,他不计较个人得失,然而得到的却是千古的赞誉与不朽。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