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虚拟人当活人看待,属于病态思维

http://www.scol.com.cn(2022-1-13 9:27:1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严奇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一位获得2021年度万科公司优秀新人奖的员工“出圈”了。这位名叫“崔筱盼”的员工并非真人,而是数字化虚拟员工。再加上上海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小浦”、可以作诗作曲的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快手推出的电商虚拟主播“关小芳”、……数字虚拟人应用迎来新一波热潮。(《新华每日电讯》1月13日)

  一般来说,企业面向员工颁发奖项,属于一类刺激员工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正向激励措施。万科把优秀新人奖颁发给虚拟员工,看似新潮,实际上恐怕难以发挥颁奖措施的激励效应。试问,有多少活人员工愿意和虚拟员工相互比较?借用ACG界的一句话说:“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大众从习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智能语音助手,到推崇既闻其声又见其人的智能数字模型,不过才经过短短数年时间。伴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业界对数字虚拟人应用的探讨也日趋火热。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开发和推出自家的数字虚拟人,或与客户沟通提供服务,或参与内部的日常工作管理。

  眼下,市场上大多数数字虚拟人还未临近“恐怖谷”,大众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眼前的虚拟主播、虚拟明星、虚拟主持人是“假人”。未来,当数字虚拟人越来越像人,可以深度沟通,可以学习交流,可以嘲讽谩骂,或许带来的不是越来越火热的应用潮,而是越来越冷淡的抗拒感。

  试问,有多少人愿意与智商和情商超高,却没有真人情谊的虚拟员工合作?有多少人愿意向只会回答问题,却没有真情实意的虚拟客服倾诉?不可否认,在赛博朋克式的科幻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数字虚拟人形象出现在未来城市的大街小巷。可回头看,未来科技的发展不一定沿袭科幻小说家构筑的幻想世界。

  其实,拨开技术外壳,目前的数字虚拟人就是披着“人皮”的人工智能产品。活人员工离开肉体,则无法劳动,可虚拟员工抛弃人形,依旧能干活。甚至可以说,刻意推出有虚拟形象的数字员工,属于画蛇添足一般的技术成本支出。无论是站在供应端,还是消费端,把虚拟人当活人期待,皆属于不切实际的病态思维。

  发展人工智能需要走出必须用人形包装自我的老旧逻辑。不要以为,数字虚拟人的出现预示人类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仅仅是提供数字模型,无法带来创造真正的生产成果。面对数字虚拟人应用潮,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严奇)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