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把科技创新论文写在盐碱地治理上

http://www.scol.com.cn(2021-10-25 8:20:1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向秋
作者:向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1日上午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近年来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取得的成果,是科技工作者把科技创新论文写在盐碱地治理上的一个生动缩影。

  盐碱地治理关乎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遍地是杂草,不产油和粮”。人们将盐碱地特性概括为“湿时泥泞、干时板结龟裂”,植物在盐碱地上不容易扎根生长。我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名的国家中位居第三。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全国盐碱荒地和部分得到耕种的盐碱地共有5亿多亩,其中约2亿亩具备农业(耕地、草地等)开发的潜力。治理好盐碱地,通过改良后使盐碱地恢复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守耕地红线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盐碱地治理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盐碱地治理是个繁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耗时长、成本高、易反复等特点而成为世界性难题。治理盐碱地,需要加强对工程、化学、农艺、生物等方面技术的系统集成研究,对土壤性状、盐分状况、利用情况、生态修复等方面实施定期动态监测,需要改良土壤和种植抗盐碱能力强的作物。科技专家需要在茫茫的盐碱地扎根,抡铁锹、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灌排水,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以田野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学精神创造盐碱地上的奇迹。

  科学治理使盐碱地重新焕发生机。华北环渤海地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盐碱地,经过20多年艰辛努力,科研人员对土、肥、水、种关键问题开展了技术攻关,尝试用耐盐植物偃麦草和普通小麦进行杂交获得成功,小偃麦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为今后在环渤海地区盐碱地亩产吨粮提供了坚实基础。2017年,山西省朔州市盐碱地改良试验研究项目有效地解决了朔州市50万亩土壤盐渍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大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获得成功,“海水稻”得到广泛推广。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的努力,我国盐碱地面积逐年减少,可耕种土地资源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白花花”盐碱地变成了“金灿灿”“绿油油”“红艳艳”。

  把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盐碱地治理上,能够促进粮田面积增加,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促进大地变绿,促进农民增收。新时代新征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盐碱地治理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长征史诗。(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