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短视频里的百家讲坛”带动知识普惠

http://www.scol.com.cn(2021-8-27 15:28:5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佘宗明
作者:佘宗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据新京报报道,10多年前,易中天、纪连海、康震、王立群、蒙曼等文化学者,凭借丰富学识、幽默语言,将原本深奥的学术知识转化成通俗故事,通过《百家讲坛》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如今,手机屏幕里,讲坛上的一幕幕重新上演。在抖音上,他们找到了新讲台:易中天会坐在书桌前讲“古代打仗真的会有武将一对一单挑吗?”;康震会在直播间里说李白杜甫。

  学者破圈,知识出圈,“百家讲坛”以新载体与新方式再现,显然是个有趣的场景: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学者跟短视频似乎有些“次元壁”——他们在文化“云端”,短视频却很接地气;他们讲的内容跟传统有关,短视频却很“现代”。如今,这些学者纷纷拥抱新表达载体和方式,既给人“破次元”的即视感,也展示了知识生产与消费向新媒介形态跃迁的图景。

  以往都说“杏坛施教”,但传道授业解惑,本不必囿于杏坛之上。如果说,易中天、纪连海他们早前在电视上讲传统文化,是让知识走出书斋,是给知识插上了大众化传播的双翼,那现在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讲,则是知识传播渠道的再拓宽,也会让知识起到更大的普惠价值。

  知识需要流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人文发展正不断抬升知识水库里的水位。但知识分布并不平衡,知识获取门槛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低。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传播也该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进行实现共享和普惠。可现实却是,知识大门并没有向所有人公平开放。知识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让很多人的求知欲处在待填状态。

  在此背景下,易中天、纪连海们在短视频上讲授那些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说是对各方皆有裨益,对社会也不乏价值。

  对这些文化学者来说,显性好处是他们的思想与洞见会被更多人看见和听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能圈得更多粉丝、获得更多赞许,呈现知识与自身的魅力;隐性益处是他们会在适应互联网化的表达和跟网民低隔膜度的互动中,拉近跟年轻人的距离,也为自身所授所讲的注入更多“年轻态”的活水。要知道,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用户基数庞大,也是年轻人聚集的线上社区。

  对用户而言,短视频成为知识必经之地,不少学者在上面进行“知识布道”,也能让他们享受到短视频技术模式创新带来的知识传播红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能够在知识不限量、低成本的供应中得到满足。

  从整个知识传播维度看,知识涌向短视频,会革新知识传播格局,助推“学习型社会”的实现,也将知识效用最大化。“每个时代,都会犒赏那些默默学习的人。”但以往的社会性学习场景,往往被限定在了订阅专栏、OBS网校、讲座课程上,走的是知识付费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知识触达半径会受限,很难实现普惠效果。

  而短视频上的知识传播,则能弥补不少人的缺憾:他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而且跟书籍和长节目比,短视频内容呈现更直观、鲜活,理解壁垒更少;篇幅更轻量化,不会造成知识过载。他们可以跟着康震教授感受古诗词的意蕴,也能跟着财经博主学习经济常识,能看物理大神曹则贤用异地恋困局来比喻电荷的静电屏蔽效应,也能看“民间发明家”手工耿怎么变废为宝造物件。

  可以预见的是,当知识消费场景越多元,学习氛围越浓厚,求知路径越丰富,“学习型社会”的愿景就越可期。而短视频作为知识创新“传送门”,以“知识传播即时化、知识呈现人格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复杂知识通俗化”的传播特征,促使了学术“下凡”,也激发了大批网民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厚植了学习的氛围。

  知识传递不该囿于一时一地,网络平台也可以成为线上知识“加油站”,发挥社会教育价值。就此看,“短视频里的百家讲坛”,无疑呈现了知识实现有效的浸润式传播的可能。而以知识普惠带动全民素养提升,也需要将知识传播和网络便利性与可及性更多地结合,让知识之水更好地流向那些干涸之地。(佘宗明)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