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正事”的借钱APP该治了

http://www.scol.com.cn(2021-7-7 8:36:1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严奇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不少手机App存在与自身主要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开户。App“借钱”满天飞,背后暗藏多重风险。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许多人点开“滴滴出行”“哈啰出行”“去哪儿旅行”等App,显眼位置可以看到“借钱”;点开“京东”“58同城”“美颜相机”等App,显眼位置也可以看到“借钱”。实在不清楚,用户只不过是想打车、购票、自拍,怎么会和“借钱”搭上关系?诸多APP“不务正业”,把提供“借钱”服务摆在显眼位置,纯粹是因为“赚得多”。

  以饱受负债风险的年轻群体为例,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90后”消费金融发展现状监测报告》显示,中国“90后”短期消费贷款超过3万亿,约占2018年短期贷款总规模三分之一。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从各类消费型APP中借钱,给平台带来的利润十分庞大,所以一些APP不厌其烦,向用户反复推销借钱产品。

  可以猜想,有用户遇到的重复扣款、高额收息、无法取消等问题并不是什么“操作失误”,而是APP刻意制作的“薅羊毛套路”。由于维权门槛较高,法律知识缺失,不少年轻用户俨然成了消费型APP刀下韭菜。在购物、出行、办公等网络服务中遇到的“借钱服务”,也就成了可以看到却难以避开的“网络陷阱”。

  必须看到,手机APP提供“借钱”服务,可不是简简单单地“搭金融行业的车”。其中,除了涉及面向借贷企业提供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潜质的倾向。试问,如果没有充分了解用户的身份背景、消费能力,又怎能提供针对性的借钱服务呢?相对于专职的金融APP,消费型APP描绘用户画像能力更强。

  无端窃取和利用个人信息是不少消费型APP走向金融服务的诱因。为了采集用户个人信息,有的APP甚至立下了“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的霸道规矩。试想,用户网购、出行、自拍需要全面授权吗?多采集的个人信息被用在了哪里呢?对用户来说,APP不务正业,可对相关企业来说,只要能从用户口袋里捞钱就是“正业”。

  事实上,《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APP将手机的用户信息,用于借贷审批服务,恐怕违背了“最小化原则”,于法理难容。相对应的规范和管理必须及时跟上。

  对此,除了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制度,要求非金融服务APP避免提供金融借贷服务,引导年轻消费者合理借贷。还需要进一步帮助降低维权门槛,帮助用户在第一时间利用举报投诉平台挽回损失。正规有序的网络空间不容“借钱服务”泛滥,APP“不务正业”就不该被留在市场。(严奇)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