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同饮伙伴溺亡,“见义勇为”三次被否为哪般?

http://www.scol.com.cn(2021-7-17 10:10:3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丁家发
作者:丁家发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因救同饮伙伴溺亡,到底算不算见义勇为?两年前,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18岁学生王亚威为救下水伙伴,两人双双溺亡。此后,家属开始为王亚威申请“见义勇为”评定。然而,清丰县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表示,王亚威下水救人的行为虽值得肯定,但属于履行法定义务。对此,清丰县评委会两次作出不予评定决定,但其决定很快又被濮阳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予以撤销。近日,清丰县评委会作出了第三次不予评定决定。王亚威家属已于7月13日就第三份决定书向市评委会提起复核,并希望由市评委会直接作出认定。(7月16日《中国新闻周刊》)

  见义勇为,一般是指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涉嫌犯罪的行为或者实施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河南省18岁学生王亚威下水救一同饮酒的小伙伴,两人双双溺亡。然而,其家属三次申报“见义勇为”评定,连续三次都被否决,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其救人是否属于法定义务。笔者认为,有限的法定义务不该否定“见义勇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公正评定。

  2019年7月10日上午,同乡青年刘某某邀约王亚威及另外三人去其家里玩。当天中午,五人前往当地一家饭店吃饭,其间均有饮酒。饭后,刘某某提议到河边摸鱼,一行人遂到河边玩耍。王亚威在发现刘某某溺水后,未及脱掉衣服便下河救人,最后两人不幸双双溺亡。清丰县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三次不予认定见义勇为的理由是,王亚威下水救人的行为虽值得肯定,但属于履行法定义务。也就是说,县评委会一而再否定其“见义勇为”,就是咬定其下水救人属于法定义务,即便第二次的不予评定决定被市评委会撤销,要求查清事实,重新作出评定,但县评委会依然“不改初衷”,第三次还是对王亚威的“见义勇为”进行了否决。

  不可否认,司法实践中,同饮人在喝酒过程中和喝酒之后,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而在律师看来,救助义务也应有一定的界定范围,虽然先行一同饮酒行为产生了救助义务,但它不能以等量或超出等量的代价为基础,当时王亚威完全可以在岸边打电话报警或呼救,但其选择主动下水救人,明显超越了义务范围,应认定为主动的施救行为,符合见义勇为的标准。而根据《民法典》第1176条第一款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因而,举重以明轻,刘某某溺水,王亚威并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而酒后救人,也不应该影响见义勇为的相关认定。

  “不救者无罪,救人者成了法定义务”,显然是不公平的。见义勇为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规定,一些地方制定了地方性规定,如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山东省《见义勇为保护条例》,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等等。而在一些法律法规里,对见义勇为仅有零散的规定,如《民法典》和《工伤保险条例》,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定,各地认定标准不一,甚至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但不管怎样的认定标准,都应当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评定。我国对“见义勇为”持鼓励、保护的态度,不能让“勇为者”吃亏,更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王亚威下水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有限的法定义务,不该作为否定其“见义勇为”的依据。如果这种舍生救人的行为,都无法评定为“见义勇为”,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

  评定“见义勇为”,一定要力戒教条主义、官僚主义,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公正评定,充分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利益。期待当地认真对待这起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事件,能在第四次作出一个令公众满意的评定结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