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网评:对袁隆平最好的祭奠是“端好中国的碗”

http://www.scol.com.cn(2021-5-23 15:18:5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元鹏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寄托无尽的哀思。医护人员介绍,即使是住院了,袁隆平院士还在时时刻刻关心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好不好。(5月23日《人民日报》)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用一生的实践,让水稻高产从梦想变成现实: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送别袁隆平,祭奠袁隆平,记住袁隆平,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不是我们的泪眼蒙眬,而是继续巩固粮食安全,真正实现“中国人端好中国的碗”。“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更是不能有丝毫轻视的事情。

  要继续用科技力量支撑“中国的碗”。没有对科技的追随,没有对科技的膜拜,没有对科技的敬畏,就不可能有“杂交稻之父”,也就不可能有“养活中国人的杂交稻”的诞生。端牢“中国的碗”就需要一如既往敬畏科学,让科技力量成为“中国的碗”里的“飘香力量”。

  要继续用耕地红线支撑“中国的碗”。要把耕地红线意识在心里画牢靠,划清晰,没有耕地红线的坚守,即便有再好的种子,再好的技术 ,也是不能端好“中国的碗”的。要正确看待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告别所谓的“土地财政”,守住“中国的碗”赖以生存的耕地红线,种出“养好中国人的粮食”。

  要继续用舌尖节约支撑“中国的碗”。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传统美德需要传承好。如今已经出台了涉及食物浪费的法律法规,在我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不能忘记“曾经的苦日子”,无论是公职单位的食堂还是市井百姓的饭店,都必须把节约意识放在第一位,都必须将 “反对食物浪费”执行好,落实好,进行到底。

  粮食安全事牵小家庭,更事牵大国家。对袁隆平最好的祭奠,是“中国人端好中国的碗”。这就需要我们敬畏科学,守住红线,倡导节约,把粮食安全的事儿做好,告慰袁隆平院士的在天之灵。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