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犯罪记录”,是为了深爱不是为了错爱

http://www.scol.com.cn(2021-5-25 11:12:1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元鹏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来自某省的小朱因参与盗窃,数额巨大,两年前被一家基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案发时其年仅16岁,司法机关根据相关规定对其犯罪记录进行了封存。但今年年初,检察机关发现小朱此前曾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活动且情节严重,便“解封”了已封存的犯罪记录,准备提起公诉追究小朱更重的刑事责任。小朱的父母获悉这个情况后表示不解:既然小朱的犯罪记录已封存,为何又解封?(5月25日《宁波晚报》)

  “封存犯罪记录”,是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一种法律手段,这种手段是为了“深爱”,让那些轻微犯罪,有悔改之心的孩子能够 “回头是岸”。但是,“封存犯罪记录”不是为了放纵孩子的,不能把“深爱”变成了“错爱”。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可以看出,这种法律手段的“深爱”,其目的就在于弱化未成年人犯罪的负面“标签效应”,使其在复学、升学、就业、入伍等方面不受或少受歧视。让他们通过“金盆洗手”实现人生的“纠正航道”。

  但是,法律是“柔情”的,也是“无情”的。对于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法律也同时进行了严厉地约束。法律对于“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也给出了两种情况之下的“解封”:一是“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二是“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

  因此,即便有了“封存犯罪记录”的“深爱”,家长也不能“错爱”,更不能“溺爱”。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家长需要教育孩子在出了问题之后“坦白从宽”,要将自己的犯罪情况交代清楚,而不是为了符合“封存犯罪记录”的标准,故意隐瞒犯罪事实。最终只会害了孩子,也不应该被“封存犯罪记录”照顾。即便一时错误使用了“封存记录”还是会因为“事情暴露”而“解封”。

  最重要的是,“封存犯罪记录”之后,作为家长还需要深度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能让“已经有问题的孩子”再次出现了问题,比如还是不思悔改,还是继续作恶,还是继续危害社会,甚至是“犯了更大的错误”。在社会上总有一些人,面对孩子的犯错甚至是违法,说“他还是个孩子”,正是家长的“他还是个孩子”的想法和纵容,害了自己的孩子。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记录封存”之后再次犯罪,何尝不是家长这种“他还是个孩子”的“错爱”导致的!子不教父之过是有道理的。我们需要告别“他还是个孩子”的溺爱,否则“他还是个孩子”就会让孩子失去了最好的“改过自新”的机会。

  “封存犯罪记录”,是为了深爱不是为了错爱,别以为有了“封存犯罪记录”就可以放纵孩子。对于这一点,家长必须要有正确认识。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