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理性,疫情防控少一份“无感”

http://www.scol.com.cn(2021-1-17 8:44:5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段官敬
作者:段官敬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卢书记”事件,公众称赞志愿者敢于在特权面前吼出来的勇气,维护防疫规则和纪律的原则与品格,既是担当尽责的表现,更是对公众生命健康安全敬畏的展示,这些都是值得表扬和推崇的。诚然,事件中的“卢书记”和女干部试图以“潜规则”,凌驾于疫情防控规则和纪律之上,给公众生命健康带来了危险,也让人看到了“特权面孔”的丑陋与反胃。但是,事件发酵效应,诸如“志愿者遭到危险”等等谣言,暴露出了少数焦虑情绪和“脑补情节”的不正心理,也是疫情防控某一种层面上的“逆向现象”,给公众焦虑情绪添上催化剂作用。

  不可否认,疫情防控事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公众聚焦很多的精力和眼光在上面,这也是人之常情。对生命的敬畏、集体的利益,公众总是在共情上保持高度一致。但是,由于网络的放大效应,或者是个别谣言传播的推波助澜,对疫情的共情会因焦虑情绪而分散,甚至走上某个“反常理的阶段”,即无序的、非理性的状态。诸如,少数人在疫情防控中面对一丁点舆论话题,就会聚焦起流量的洪峰。这里面有少数夹带私货、输送不可告人利益的相关商业媒体的助推。

  但,个别群众在保持理性防疫阵地有所失守,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容易被牵头鼻子走,被个别商业流量和歪风邪气裹挟,引发社会共情的对立和情绪的分裂,这对于疫情防控的整体性与联动性具备了负面力量、消极作用。如,“卢书记”事件,相关当事人都得到了应有惩罚,在这件事上“揪住不放”的话题流量,犹如“挑拨”公众防疫神经的介质,带偏了防疫大局的主题格调,也稀释了防疫应有的基本面底色。正如,网友称赞“卢书记”能够在问责的情况下,依旧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按理,网络舆论纠偏的使命已经完成,就该把更多精力放到防疫大局上。

  事实上,少数关于疫情防控的话题,总能被惨入调侃式、情绪化的元素,将“小事”刻意“大事”化,这里面难以否定其中蕴藏的非理性成分,远远超过了对防疫失范的现象进行“纠偏匡正”的功能,丧失了对“适度原则”的坚守,导致舆论向另一种偏激化的路径走偏,难逃“矫枉过正”之嫌,也让公众陷入了一种内耗化、内卷化的循环状态,同时也消耗了公众的精力与热情,这是对防疫资源的一种无辜浪费,更消弭了防疫共同的动能存量。久而久之,必然让集体因刺激过多,滋生逆向的“无感”。

  理性,是保持自醒自律的前提,是给疫情防控注入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基石。可以说,疫情防控的共情与共鸣,需要每一个人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托举,犹如架构起防疫钢铁城墙需要凝心聚力、勠力同心一样,一旦脚步踏错、情绪失守,为焦虑所牵绊,被流量所束缚,就容易滋生谣言、偏激等行径,给防疫一股反面冲击力。所以说,多一份理性、多一些自守,疫情防控才能多一份慰藉与粘合,避免出现异化情绪或负面效应造成“无感”。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