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能否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http://www.scol.com.cn(2020-12-30 11:01: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黄齐超
作者:黄齐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在起草过程中就受到了各方面高度关注。《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月29日 澎湃新闻网)

  众所周知,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乃至是无效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伤害教师事件频发、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现象,都与眼下教育缺乏惩戒有关。现在,众望所归的惩戒权终于出现在教育部的规章上,变得名正言顺,但它能否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还真不好说。

  教不严,师之惰,每个教师都想严格管理学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些目无师长的熊孩子,违反纪律,调皮捣蛋,根本不把教师的批评教育当回事。这时候,你这么办?你惩戒他,他可能还会进一步挑衅,万一出点事,父母还会给你扣上体罚学生的帽子,你承担得起吗?所以,虽然惩戒权已经名正言顺,但要想让教师重拾惩戒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现代学生的“挫商”极低。所谓“挫商”,即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是否有正面积极的心态,简单地说,就是心理抗击困难、挫折的能力。个别学生的“挫商”极低,教师批评一句,想不开就走极端、寻短见,造成悲剧。现实中,这样的事屡见报端,并不鲜见。想想看,教师连柔声细语的批评都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谁还敢使用惩戒权啊!还是简单批评一下为好。

  其次,缺乏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一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调皮捣蛋,被教师批评,认为这是应该,严师出高徒嘛,熊孩子就该好好管;可是,一旦是自己家的孩子惹事,被老师批评了,心里就不舒服,他们关心的是“老师打你了吗”,而不关心“你为什么违法纪律”。尽管绝大多数家长认可教育不能让适当的惩戒缺位,但若教师真正惩戒自己的孩子,心里则会产生酸溜溜的感觉。这表明,他们还并没有真正认同教育惩戒权。

  一位一线教师说:严师出高徒,这没错,但你教育得再好,学生的成绩再高,如果因为“体罚”学生出事了,所有的成绩、荣誉都被抹杀。学生没有成材,老师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因为管教学生出了事,你就得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很多教师不敢重拾教育惩戒权的心声。

  教育部明确了“必要情况下的教育惩戒”,也努力地解释了教育惩戒和体罚的界限,这是好事,是进步。但是,合理的惩戒也会诱发意外事故,乃至悲剧。既然落实教育惩戒存在风险,一线教师还会投鼠忌器,不敢使用惩戒权。

  故此,要让“适当惩戒”落地,就需要加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锻造其有接受惩戒教育的心理;还需要家长多些理解,摒弃过度的溺爱心理;也需要教育部门细化“适当惩戒”的条条款款,防止“适当惩戒”变成随意体罚;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落实教育惩戒,还需要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