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超学时”研究生是严把教育质量关

http://www.scol.com.cn(2020-11-16 8:42:0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郑宗生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四川大学8个学院先后发布《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公告》,对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清退“超学时”研究生,释放了高校“严进严出”的鲜明信号,是严把教育质量关的应有之义。被清退的研究生确实令人惋惜,但在惋惜之余,更应反思教育方法与研究生培养的“适配性”,通过学生、校方、教师共同发力,从根本上减少研究生“清退率”,提高研究生“合格率”和“优秀率”。

  “超学时”被清退,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惩戒,也是一种淘汰机制,对在校研究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能够成为研究生,本身意味着能力不凡,既然辛苦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于学业。然而,有的人读研只是为了“镀金”,在大学里“躲清闲”“混日子”,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成“用时间换文凭”,结果是既浪费了资源,又耽误了自己。而清退、淘汰机制的建立,不仅让在校研究生中的“南郭先生”没有立足之地,也给他们敲响了“警钟”,说明进校门读研不等于学位到手,必须珍惜求学时光,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可以说,退学名单是一张“罚单”,准备或正在读研的学生们要引以为戒,专心学业和科研,否则很可能半途而废。

  对于清退研究生,有的网友对校方大加称赞,给出了“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等溢美之词。的确,“超学时”学生的存在,占用和浪费了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严进严出”恰恰体现了高校对“超学时”研究生“零容忍”的态度,传递出整肃学风学纪、严肃学位授予制度的坚定决心。然而,从“终端”清退研究生,是一种被动、无奈的解决方式。与其事后清退研究生,不如事前加强管理。防止研究生被清退,还得从源头抓起,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做到招生、培养、毕业“三关严把”,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清退“超学时”研究生,导师也负有一定的责任。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导师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有些导师采取“放养”模式,平时忙于开会、讲座、社会事务,对研究生的培养投入精力不足,甚至学生想见上导师一面也很难。有的导师把学生作为“打工仔”,给教师的课题、项目“打杂”“跑腿”,结果“种了导师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教育部出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要求导师加强培养研究生过程管理,指导研究生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以及撰写等工作。因此,作为导师要履职尽责,对学生严格进行培养、评价、考核,对于学习主动性、自律性不足的学生要及时纠偏,努力做到“零清退”。

  学术道路十分艰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更不容易。清退研究生,意味着时间、精力、资金的浪费,所以无论是研究生、导师,还是校方,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