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秒,“红绿灯”也需要科学人性的时长标准

http://www.scol.com.cn(2020-10-13 14:24:1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许朝军
作者:许朝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由北京市规自委和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将于2021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记者注意到,此次公布的标准提出,行人过街信号灯的绿灯时长应满足等候过街行人安全一次过街。不仅如此,标准还对“迟迟不变绿的红灯”进行了规定,要求“过街行人的等候时长不宜大于90秒”。(《北京日报》10月13日)

  “红绿灯”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交通基础信号设施,人们也习惯于按照“红绿灯”的提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秩序正常和交通行为安全。但对于“红绿灯”的时长限制,恐怕很多人并不详知。事实上,在不少“红绿灯”设施管理中,也很少有人关注其时长要求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在部分城镇红绿灯路口,人们也常常会注意到个别红绿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长红灯”和“长绿灯”,或者遇到不同路口的红绿灯时长设计不一样的情况,但大多数人对此都停留于吐槽或者反映给有关部门处理的角度,而很少注意到这种现象也是不规范的交通管理行为,更不会想到一些情节特别严重如人为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信号灯设置不规范、时长不一致的行为,其实也是违反了行人的交通安全权益保护原则,更是一种不规范、不安全的交通隐患。

  事实上,相对交通信号灯而言,对其设置国家有科学的设置标准和规范,但多侧重和停留于设施的设计、配置的科学化层次,对于信号灯时长的详细要求,在落实方面并不一致。殊不知,不管是从交通秩序构建角度,还是从交通安全和交通行为权益保障的角度而言,“红绿灯时长”也是需要科学人性化的设计规范与标准的。很显然,此次北京市发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专门对行人过街信号灯的绿灯时长进行人性化设计,定位于满足等候过街行人安全一次过街。并对过街行人红灯等候时长明确界定为“不宜大于90秒”,不仅科学填补了城镇信号灯时长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不足缺憾,而且更凸显出对行人交通权益的人性化呵护与尊重。

  信号灯虽然只有简单的红黄绿颜色区分,但其交通内涵和交通权益方面的意义却很丰富,不同信号灯的变换虽然只是不同交通行为从时长角度的分流与控制,但其蕴含的交通意义却十分丰富。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同一种红绿灯,在人流车流量不同的路口,其时长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交通流量密集区域,信号灯变换频率和时长应比其他稍微缩短才科学。同样,对于学校门口等特殊路段,因师生上放学时段行人流量大,步行通过时绿灯时长应该稍微延长才更好更坚固师生特殊群体权益更显人性化呵护。同样,对于红绿灯而言,其时长不仅仅是保证分流人车流量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蕴含着对交通人性权益的尊重。如果红灯时间过长,行人等待时长超过心理忍受限度,则容易导致闯红灯和行人烦躁情绪,不利于交通秩序和谐与安全。如果绿灯通行时间过长,又导致车流集中影响交通。同时,如果在面对人车分流时,依托车辆为参照变换信号,那么行人必然难以达到从容和安全通行的目的,这显然也更是不人性的。所以,很多地方的红绿灯设计都是以人为本、以步行通过最佳时间为原则,统筹科学界定、人性关爱、呵护个体交通权益、兼顾交通秩序和谐和安全大局而科学设置。相对于红绿灯而言,虽然变换模式简单,时长看似琐微小事,但蕴含的交通权益尊重和人性呵护善意确实丰盈异常,值得让人关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红绿灯”时长设计事小,但其规范与否、标准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交通秩序安全和个体交通行为安全,更关系到行人交通权益尊重与人性关爱呵护。因此,北京市出台专门的“红绿灯时长”标准规范,看似小事上的小文章,但背后凸显的确实大秩序、大安全、大交通背景下的人性呵护与尊重,确实值得各地效尤。构建和谐交通秩序,维护交通安全,从人性化角度尊重和呵护交通权益,我们不妨从科学标准地规范和管理红绿灯时长做起。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