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网评:“问计于臣”到“问计于民”岂只“一字之差”?

http://www.scol.com.cn(2020-9-21 8:38:2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何竹梅
作者:何竹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9月17日上午,在湖南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开了一场座谈会。对象是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主题是听取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总书记围绕该主题主持召开的第六场座谈会。为什么要坚持问计于民?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说,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9月20日 共产党员网)

  桓宽《盐铁论》载:“惟始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这是汉昭帝刘弗陵在匈奴造成边患不断,国家财政空虚,百姓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问计于臣”的故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皇帝(国君)能真正“问计于臣”,已经属于“佳话”。然而,近百年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治下,我们的党和政府颠覆了两千多年的政治积弊,把“人民”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人民”成了国家的真正“主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政方针都“问计于民”,真正实现了“从群众中”来。

  从“问计于臣”到“问计于民”,虽然看似“一字之差”,但实现的是角色、身份的转化。在古代,各级官员也被称为“父母官”,群众则是“子民”。但是,既是“子民”,则凡事必须顺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更不要说参与国家的管理、政策的制定。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则是人民的“勤务员”“公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各级领导干部与百姓“零距离”,真正明白百姓之需,把群众的需求、期盼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今年,“十三五”顺利“收官”,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十四五”即将开启。关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组织基层干部群众主持召开了六场主题座谈会,主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这就是“问计于民”的初衷,更是“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在第六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三个关键词是“发展”、“人民”和“基层”。在与来自党政部门、学校、企业等行业的基层干部交谈中,亲切听取这些来自工作、生产一线的意见,为更接地气、更合民心的“十四五”规划编制作出了良好铺垫。

  在座谈中,长沙市望城区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定就汇报了“重视和扶持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加快培养投身粮食生产的新一代职业农民”“重视粮食生产加工浪费问题”三方面的想法。这三方面的想法也是建议,正是“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的趋势。就是这样的基层工作思路,让“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有了充分的带着泥土芬芳的基本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也给编制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他引述的中国人熟悉的话:“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更是对“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严格的新要求。

  古代君王实施的是“专制”,“问计于臣”往往是出于“无奈”之下的“不得已”;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大政方针上“问计于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人民”和“基层”这三个关键词,再一次强调新的五年规划编制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唯有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更加贴近基层实际、反映群众心声。从“问计于臣”到“问计于民”,虽仅一字之差,但具本质之别;唯有“问计于民”,才能事业兴旺,国运昌隆!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