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地评线 >> 正文
【地评线】天府网评:实干中脱贫,日子里必然流着暖和甜
http://www.scol.com.cn(2020-8-10 7:55:1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调研,在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起谋划精准脱贫之策。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8月9日 《人民日报》)

  两年半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实干脱贫的谆谆嘱托,早已化成当地干群脱贫攻坚的总指引。二年多时间,贫穷硬骨头一点点被攻克,实干则是这脱贫中永恒的良方。如今,三岔河三河村的脱贫生活,映照和浓缩着四川脱贫攻坚的整体影像,生活中的暖和甜,是实干结出的硕果。

  作为三区三州的大凉山,攻克每一个村镇的贫困,都将奉上一道了不起的合格答卷,都将谱写可歌可泣的幸福篇章。空谈误国,更阻滞脱贫之路。大凉山的干部群众,正在以实干之法,为自己、为国家筑牢脱贫奔小康的铿锵之路。

  修好路建好房,让贫困群众“挪穷窝”。要想富先修路。三岔河村的脱贫之路,同样需要突破道路瓶颈。修好路,不仅让群众出行方便效率提升,求学求医开阔视野不再望“路”兴叹,也让三岔河村的特色农产品销售迈上“快车道”,群众的腰包,在新修建的畅通路上,也逐渐的鼓起来。

  兴产业,孕育持久富裕之源。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异地搬迁的贫困村,培育符合当地脱贫新产业极为重要。正在谋划的民族乡村游,正在持续实施的“五个一”产业,让富裕的种子开始在三岔河村生根成长。已初具规模的云木香种植和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已经栽植的雪桃经济林,正在撑开三岔河村“幸福伞”、酿出“幸福蜜”。

  选好配强基层党支部,打造脱贫攻坚“发动机”。不管是建设异地搬迁房、修道路还是发展新产业,千条万条都需党支部“这根针”、这条纽带。建强一个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能够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住房特色听取群众意见,住房安全由群众监督,改变人畜混住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注重调动群众参与,真正把脱贫的心思全部用到贫困群众身上。一以贯之,不脱贫不收兵,这样的党支部,才能让困难群众可以依靠,让一般群众觉得公平,让上级组织放心。三岔河村的脱贫之路,彰显着党支部的活力和魅力。

  撼山易,撼脱贫意志难。只有从心底里怀着不脱贫绝不收兵的决心,只有踏着实干的主旋律,贫穷见证了共产党实干的硬,美好的日子才会见证老百姓的甜。实干为民,脱贫有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也是贫困群众的关切,党员干部实干,贫困群众实干,甜美的日子,正向群众招手,迈进群众生活的门槛来。

  干出新样子,过上新生活。这是贫困群众的期盼。卡莎莎,实干者!卡莎莎,共产党!这是致富群众的心声。(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