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博物馆”承载时代的记忆

http://www.scol.com.cn(2020-8-19 8:23: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胡建兵
作者:胡建兵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了解到,农民工博物馆选址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目前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和展陈设计工作。建好后的农民工博物馆面积共计约2280㎡。农民工博物馆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场景复原等表现形式,全面形象地展示40多年来,农民工群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汇聚成磅礴力量,活跃在各行各业,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艰辛历程及伟大贡献。(8月16日人民网)

  一个蛇皮袋,或许就是打拼的记录;一根扁担,或许就是奋斗的见证……把这些汇集在一起,就是广大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断活力的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走出乡村,进入城市,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没有一个城市离得开农民工的贡献。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踩下的每个脚印,既记录着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拼搏,也都成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足迹。农民工的文化,也早已成为新时期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民工淳朴老实吃苦耐劳的品质,带来的农村风俗人情,在与城市文化几十年的碰撞中,被接受、被认同,渐至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

  建设农民工博物馆,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农民工不同阶段工作和生活状态、体现农民工的奉献和担当的重要平台。农民工博物馆以文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场景复原等为表现形式,全面、形象地展示40多年来这一特殊群体,展示农民工的艰辛历程及伟大贡献。告诉世人,是千千万万农民工的辛勤汗水推动了社会、城市、经济的发展。还农民工以应有的地位,充分体现社会对他们的感恩和容纳,不仅是对农民工这个群体尊重,也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变化和进步。

  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成长为工人,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农民工的历史尽管还不长,但是,在城市飞速变迁的今天,征集、收藏农民工的史料,无疑为城市的今天填补一个空白,为城市的未来留下珍贵的遗产。对于记录农民工发展历程、反映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凝固时代记忆、传承农民工精神、教育启迪青年一代,具有特殊的价值。也不断提醒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在政治上大力关心,在生活上真诚关怀,在机制上加强保障,加强技能培训,维护合法权益,支持就业创业,帮助农民工群体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努力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农民工变迁史是一部创业史,也是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辛酸史。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阶层,长期受到社会传统观念、城乡二元化政策限制、排斥和某种歧视。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农民工博物馆将是一部深刻、生动、丰富的物化发展史,将起到总结前人、教育后人的巨大作用。没有农民工,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新农村建设,没有城乡统筹。农民工博物馆的建立,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工,尊重农民工。尽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民工其称谓也将成为历史。把“农民工”放进“历史”,这或许是建农民工博物馆的“初衷”。

  建设“农民工博物馆”不完全为农民工建的。我们社会的非农民工,尤其是官一代官二代和富一代富二代,更要了解农民工。了解他们如何背井离乡,了解他们如何日夜辛劳,了解他们的子女如何上学难,了解他们的家庭如何赚钱难住宿难就医难……看后更懂得这些农民工的艰辛,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它不仅记录和展现了进城务工人员的过去和现在,更应该蕴涵对未来的憧憬。建设“农民工博物馆”不仅可以起到传承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艰苦奋斗精神的场所,更是发扬、宣传这一精神的良好载体。希望博物馆所展现的是能够留给后人思考的历史。(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