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搬迁群众就业脱贫”是真正的“扶贫搬迁”

http://www.scol.com.cn2020-7-2 8:25: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胡建兵
  “帮扶干部啥子都安排好了,我们到那边只管干活挣钱!”6月初,刚刚搬进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城集中安置点的彝族姑娘阿尔那洛,与绵阳市丰谷制丝厂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省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增加劳务输出、提供技能培训等,确保搬迁群众就业务工。截至目前,全省136万搬迁群众中,已有41.9万人通过就业脱贫。(6月30日《四川日报》)

  这几年,一些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员通过易地搬迁,出走了深山,住上了新房,由于国家对他们有一定的补贴,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也有了保障。但很多人由于缺文化、缺技术、有的甚至普通话也不会讲,所以他们没法融入新的地方的工作和生活。例如: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鲁容乡的纳翁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的计划。但绝大多数村民都不愿搬迁。村民们说,他们不会说普通话,住到县里去怕是出门连个厕所都找不到,买菜都不会买。再如: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盖得漂漂亮亮,却因无法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生产等问题,大量空置。入住的部分群众为了维持生计,只能跋山涉水走山路回原来的村子种地。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让贫困户搬出深山,住上新房这么简单,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关键是要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特别是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后续工作。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等10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除了加大经济上的扶持力度之外,没文化的要给他们补文化,没技术的要给他们补技术,没工作的要帮他们找工作,没资金的要帮他们找资金,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四川在大力发展农村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的同时,对搬迁群众进行培训,并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泸州市合江县依托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开设“扶贫专班”,开展订单式培训;昭觉县城安置点今年计划组织500人以上,参加家政服务、焊工等技能培训。此外,四川省着力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大篷车”“送培训下乡”等培训形式,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短平快”的上岗培训,通过培训后上搬迁群众上岗。

  原本这些搬迁的民众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虽并不富裕,但能填饱肚子。但进了城,光水电费、燃气费、物业管理费等就是一大笔开支,更不要说衣食住行等各种开销了,如果没有工作光靠政府给的补贴,日子必定难过。因此,“搬迁群众就业脱贫”才是真正的“扶贫搬迁”。现在,四川省不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都有扶贫车间,这些扶贫车间可分为园区型、家工坊型、入股型和村集体型四种。“园区型”扶贫车间,指的是按照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的标准认定的就业扶贫基地;“家工坊型”扶贫车间,是把生产机器送入贫困户,促进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入股型”扶贫车间,指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方式入股成立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建立扶贫车间;“村集体型”扶贫车间,即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厂房、校舍、空置地等资源,引进投资项目。有了这些扶贫车间,搬迁农民再也不愁没有工作了。

  只有打消了搬迁群众的各种顾虑,只有为村民找到了好的最起码能谋生的渠道,让他们异地搬迁后,有事情可做,有钱可赚,才能让这些搬迁群众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让更多的村民自愿地搬出深山老林,真正摘掉贫困帽。(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