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经济生活 >> 正文
生物入侵防治“市场化”能否行得通?
http://www.scol.com.cn(2020-7-7 8:12:1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孔德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年来,在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内的水田、湿地、湖滨带均发现大量的外来物种福寿螺。为彻底清除福寿螺,确保生态系统安全,7月4日,大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的通告:凡主动采摘福寿螺卵的,“重金悬赏”,按螺卵40元/公斤的价格给予补助奖励。(7月6日 云南日报)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被列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其繁殖能力惊人,在大理洱海周边呈爆发式增长,给当地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长期以来,清理外来水生有害物种,开展生态修复是洱海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此前,洱海管理局每年投入20余万元经费,对福寿螺进行化学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的专项治理,但杀螺使用的化学药剂对环境存在一定副作用,且治标不治本,治理至今仍是难题。

  此次大理政府掏钱发动群众清除福寿螺,近似于一种政府采购行为,即政府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公共问题。这种“政社合作”模式,一则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让民众树立起关心环保、关注环境的理念和意识,二则采取人工防治解决入侵生物威胁,效果最佳且对环境没有附带破坏作用,体现出当地政府的良苦用心。而相比于雇请专人清理,当地居民对洱海水域及福寿螺更为熟悉,清除起来更具效率,在过程中还可获得报酬,治理效果也能直接造福于彼身,可谓一举多赢。这也是当地政府为民众创造绿色GDP和幸福GDP。

  据了解,清理活动将持续到今年的11月底。单就目前来看,评价大理政府这一做法是否有效还为时尚早。由于湿地水域的流动性,加上生物入侵和传播的途径多样,福寿螺相关清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买螺”是否成功,能否打赢这场“外来入侵”阻击战,还必须付出更多的行动和更大的努力,观察今后福寿螺的发展状况。

  事实上,以市场化手段防治生物入侵,云南大理在国内并非首例。2012年,为向凶猛的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发起总歼灭战,深圳政府曾向居民发出“收购毒草,5元一斤”的承诺。但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5天时间,400多万斤薇甘菊被送进收购点;更令政府措手不及的是,居民们还跑到邻近市县“除草”,导致政府不得不设卡拦截。

  这场“战斗”的经验教训,给属地政府以及后来者以深刻警示:要避免严肃的群众性生态治理行动,沦为弄虚作假的利益争夺“拉锯战”,必须加强过程监管和指导,让清理工作行进在有序之中。

  一再发生的生物入侵事件也警醒我们,确保福寿螺在清理后逐步减少,进而彻底把入侵物种“请”出洱海,还需制定治理长效机制,比如采取“政府发动+机构指导+民众参与”的做法,政府以招投标方式寻找治理专业机构,专业机构再运用专业技术和设备,提升清除的技术保障水平,指导基层民众更科学有效清除入侵物种。随着福寿螺“清剿令”一出,全民参与,还有必要对于人工摘除过程中的恶意放生或丢弃行为,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根据当地保护管理条例,发现一起,处罚一起。

  长远谋之,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提升社会防控意识,方是阻止外来生物侵入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关键。我国现行的动植物检疫法和卫生检疫法等只针对已知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缺乏统一的防止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建立起外来物种引入者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管理生物引种过程。而针对各类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特别是出境旅客、科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认识。只有在全社会普及反生物入侵意识,才不致让那些危险物种轻易从人类之手流入到大自然。(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