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调为内涵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http://www.scol.com.cn(2020-4-21 9:25:38)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汪小琦
作者:汪小琦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公园城市建设以协调为内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协调联动区域;另一方面,要立足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具体要求,引导城乡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以协调城乡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公园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及成都协调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成都市下一步应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市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协同共荣的和谐城市。成都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深化成渝合作,积极推进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本底,结合空间结构调整面临的新机遇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科学配置要素,实现市域协调发展;立足深化统筹城乡的需要,通过构建全域空间体系、功能体系、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体系等,构筑“走廊+单元”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近年来,成都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砥砺前行、城市能级显著提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实现了根本性的跃迁。未来,建议成都处理好区域整体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协调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都应转变规划站位,实现从地方层面的区域联动到国家战略下的全局互动,从局部浅层对接走向全域深度协同,突出生态优先、突出以人为本,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域五区协同化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成都应发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比较优势,担当起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省域五区协同化发展方面,成都应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做强“主干”、协同“五区”,推动全省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面,成都应以基础设施联通为先手,同步推进规划、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一体化,提升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建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国家级现代化城市群;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应着力解决急需改进的短板,构建同城化的交通体系、错位协同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共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大都市生活圈,与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共同承担极核支撑作用。

  结合市域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市域协调发展

  根据成都当前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成都正处于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关键期、发展模式转型期、对外开放深化期和空间格局调整窗口期,亟需全面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成都应以协调作为内在要求,进一步处理好城市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的协调关系,实现市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城市从圈层式扩展向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相协调转变;科学配置要素,推动城市从增量主导的“外延扩张”向增存并举的“内涵提升”转变。

  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方面,成都应基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落实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协调为内涵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区域重点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指示,积极破解成渝两地之间中部塌陷问题,打造成渝相向发展新兴极核;南部区域重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天府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部区域重点落实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保护的要求,保护重要水源地和都江堰精华灌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北部区域重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蓉欧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中部区域重点强化历史城区保护,深入推进“三降两提”要求,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破解大城市病。

  在科学配置要素方面,建议以资源环境约束为前提,限定城市规模、布局、产业和形态,坚持“以底定盘、以水定人、以气定形、以能定业”原则,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其中,“以底定盘”即以“双评价”明晰资源环境本底对国土空间格局的约束;“以水定人”即以“水资源论证”明晰水资源短板对人口规模的约束;“以气定形”即以“气候评价”明晰大气通风环境对空间形态的约束;“以能定业”即以“节能减排评价”明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成都自2003年以来,便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并于2007年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成都应促进城乡统筹模式提档升级,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针对成都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等问题,可围绕构建全域空间体系、功能体系、城乡统筹的产业功能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全面深化全域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同时建立“乡村振兴走廊+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空间发展模式,突出成都特色与区域特点,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和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深化全域统筹方面,首先应通过划定三区三线、构建生态格局和城镇体系,促进全域空间协调、形成三生融合格局,引导城镇发展方向和集约布局,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坚持公园城市核心支撑功能全域布局,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等功能植入乡村,构建与城市资源环境禀赋和空间格局相匹配的全域功能体系,推动城乡功能融合发展;同时推动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结合产业生态圈构建城乡统筹的产业功能区,增强产业聚集力、辐射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力;最后全域统筹规划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及各类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等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全域覆盖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撑系统,并以全域绿道网络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服务设施等,形成以生态为本底、多功能复合的城乡融合场景,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在构建“乡村振兴走廊+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空间发展模式方面,主要是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指导资源有效调配与共享,结合农业生产基础、产业新城、历史文化资源、轨道线路等形成乡村振兴走廊,并以乡村振兴走廊为空间载体串联城乡,结合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和产业园区,构筑多种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打破行政界线局限,突破发展模式雷同问题,形成区块有机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城乡融合盛景。(作者系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院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