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执行“硬”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

http://www.scol.com.cn(2020-3-27 17:16: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赖永强
作者:赖永强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意见》规定了劳动教育课的“硬”指标:在各学段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该《意见》的出台,很有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不过,在笔者看来,劳动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执行环节能否“硬”起来。只有执行“硬”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教育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学生而言,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农村孩子,有较多机会参加劳动——更多的孩子因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去劳动。但对于城市孩子而言,却少有劳动的机会——受家庭娇惯等因素影响,他们也很难有动力主动去劳动。笔者观察发现,即便到了高中阶段,也少有孩子能够做到独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往小处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往大处说,将直接影响一代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意见》的出台深得民心,家长们在网上“举双手赞成”。当然,也有家长对此表示担忧:“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要求能够真正得到执行吗?是的,揆诸当下,劳动教育课可谓“知易行难”:学生、教师、家长都在功利地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最为重视的是“智”育,而劳动教育则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将来,即便 “劳动教育课”排上了课程表,也极有可能难逃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一样的命运,最终成为被其他文化课教师随意占用的“自留地”。

  笔者注意到,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三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劳动教育发展面正临着“被弱化”的瓶颈。如今,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下发文件,足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接下来,涉及劳动教育的各方参与主体应该提高站位,真正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执行环节以更“硬”的举措将劳动教育课抓实、抓细。

  首先,课程安排要“硬”。新出台的《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学校首先要将这一课时落实到课程表中去。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明确劳动教育课不得被占用,并设立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建立追责机制。

  其次,教师安排要“硬”。劳动教育课的任课教师配置特别重要。劳动教育课培养学生品质,磨练学生意志,需要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创新始于劳动,如果劳动教育课的任课教师有创新思维,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上好劳动教育课,使学生感知劳动的艰辛、光荣和快乐,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

  第三,课程考核要“硬”。目前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境地。新出台的《意见》明确“把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注重评价结果在评优、升学就业中的使用。”劳动教育课的评价与文化课的评价不一样,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劳动教育课成绩真实可靠。尤其重要的是,在升学环节对劳动教育课的成绩挂钩使用必须“硬”起来——唯有通过升学指挥棒的正确引导,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上好劳动教育课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果敢、创新、感恩等精神品质。但愿各级学校能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在教育主管们的指导和监督下,确保劳动教育课的各个环节都能“硬”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热火朝天地“动”起来!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